日韩精品欧美成人高清一区二区,亚洲一级黄色,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毛片,亚洲精品你懂的

首頁>往期專題
>“十四五”規劃>浙江省“十四五”規劃正式文件
省發展改革委 省經信廳 省農業農村廳 省衛生健康委 省中醫藥管理局關于印發《浙江省中醫藥發展“十四五”規劃》的通知
發布時間:2021-06-30 11:17 信息來源: 省發展改革委 信息來源: 浙江省發改委

文件編號 浙發改規劃〔2021〕196號
政策解讀 點擊查看
正文內容

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省級有關單位:

經省政府同意,現將《浙江省中醫藥發展“十四五”規劃》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實施。




浙江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浙江省經濟和信息化廳  浙江省農業農村廳

浙江省衛生健康委員會    浙江省中醫藥管理局

2021年5月25日



浙江省中醫藥發展“十四五”規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一定要保護好、發掘好、發展好、傳承好。”中醫藥以其獨特優勢和作用,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國際社會提供了獨具中醫藥特點的“中國方案”。為全面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醫藥發展的重要論述精神,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高水平建設中醫藥強省,特編制《浙江省中醫藥發展“十四五”規劃》。本規劃依據《國務院關于印發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的通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加快中醫藥特色發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浙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等精神編制,規劃期限為2021—2025年,展望至2035年。

一、規劃背景

浙江是中醫藥發祥地之一,在中醫藥學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歷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中醫藥發展,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同志2005年系統部署了中醫藥攀登工程,親自推動浙江中醫學院升格為浙江中醫藥大學;2007年我省全國首家省名中醫研究院成立時親自致賀信,提出“努力傳承創新發展中醫藥學”的殷切期望?!笆濉币詠?,我省堅持中西醫并重工作方針,緊扣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主線,強化“三醫聯動”“六醫統籌”,協同推進中醫藥事業和產業發展,“中華民族瑰寶”魅力和活力不斷煥發。

(一)現實基礎

中醫藥文化底蘊深厚。我省中醫藥發展源遠流長,杭州跨湖橋遺址陳列著世界第一個草藥罐,在良渚古城遺址、河姆渡遺址發現了芡實等中藥以及中醫器具,寧波田螺山出土的靈芝樣本,將靈芝作為醫藥用途的使用時間至少追溯到6800年前。世界最早的官方藥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全國第一家官辦民助醫院安樂坊、第一所新式中醫學校利濟醫學堂、中國近代第一所公立中醫學校蘭溪中醫專門學校等均誕生于浙江。全省擁有清末以前有案可查的中醫藥著作1800多種,有史可考的名醫1700多人,《中國醫學史》收載有重大貢獻的醫家58人中浙籍醫家就有20人,形成了丹溪學派等十大流派,當前仍有何氏內科等諸多中醫流派在傳承發展,擁有“江南藥王”胡慶余堂、方回春堂、葉種德堂、張同泰、天一堂、桐君堂等一批百年老店。

專欄1  “浙派中醫”十大流派

序號

學派名稱

學派內容

1

丹溪學派

以元代義烏朱震亨(朱丹溪)為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格致余論》等。朱丹溪為金元四大家中滋陰派的代表,并作為“醫之門戶分于金元”的重要標志,影響深遠。丹溪學派弟子眾多,其中代表弟子有趙道震、戴思恭、樓英、王履等。

2

永嘉醫派

南宋時期永嘉(今溫州)地區形成的一個主要醫學流派,以陳言為代表人物,其弟子有王碩、孫志寧、施發、盧祖常、王暐等。陳言著《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提出病因學說中著名的“三因論說”。

3

紹派傷寒

起源于紹興地區有關外感病證治的一個學術流派。該流派發端于明代張景岳(張介賓)的《景岳全書·傷寒典》,形成于清代俞根初的《通俗傷寒論》。其傳承代表人物有張景岳、何秀山、何廉臣、曹炳章、徐榮齋等。

4

錢塘學派

明末至清浙江錢塘(今杭州市)地域形成的一個醫學流派。以錢塘醫家盧復、盧之頤、張卿子為開山祖,以張志聰、張錫駒為中堅人物,并有高士宗、仲學輅為衣缽傳人,其代表作為《黃帝內經素問集注》《本草崇原》等。

5

醫經學派

以研究《黃帝內經》為主的一個學術流派,代表人物有滑壽、馬蒔、張景岳、張志聰、高士宗、俞樾等,在類分研究和考訂注疏《黃帝內經》方面卓有成就,對于《黃帝內經》的學術傳承作出了重要貢獻。

6

傷寒學派

以研究《傷寒論》為重點的一個學術流派。代表人物有朱肱、陶華、柯琴等,分別著有《南陽活人書》《傷寒六書》《傷寒來蘇集》等,均影響深遠。

7

溫病學派

研究溫熱病的一個學術流派,代表人物為王士雄(王孟英)、雷少逸、何廉臣、章楠、吳貞等。溫病學派的代表作有《溫熱經緯》《時病論》《重訂廣溫熱論》《傷寒指掌》等。

8

本草學派

以研究中藥性味、功效、炮制、應用等為主要內容的一個學術流派。學派代表人物及著作有:唐代寧波人陳藏器著《本草拾遺》,宋代杭州人裴宗元等受命編撰《和劑局方》,元代海寧人吳瑞著《日用本草》。清代海寧人吳儀洛著有《本草從新》,載藥670余種;錢塘人趙學敏作《本草綱目拾遺》,收載716種《本草綱目》未收載或敘述不詳之藥,成為本草研究又一豐碑。

9

針灸學派

從事針灸臨床治療與研究的一個學術流派。宋代瑞安人王執中著《針灸資生經》為首部針灸臨證專著,嘉興人聞人耆年著《備急灸法》為常見急病的灸法專著。元代蘭溪人王國瑞著《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該書列入四庫全書子部。元末余姚人滑壽將任督二脈歸入十二正經,始有十四經之稱。另有明代四明人高武著《針灸聚英》,衢州人楊繼洲著《針灸大成》等。

10

溫補學派

倡導并善于用溫養補虛方法治療虛損病證的一個學術流派。代表人物為明代紹興張景岳、鄞縣趙獻可等。張景岳創制左歸、右歸作為治療命門先天水火不足的主方。趙獻可著有《醫貫》等,善用六味丸、八味丸加減調補陰陽,對后世溫養補虛有積極的作用。

專欄2  全省地方特色中醫流派

序號

學派名稱

學派內容

地區

1

何氏內科

創始人為何任,首屆國醫大師,曾任浙江中醫學院院長,浙江中醫藥學會會長,是著名的中醫教育家、理論家、臨床家。何任先生臨床精于內傷雜病,腫瘤婦科,對于濕溫時病也多有研究。主要傳承人為范永升、何若蘋、顧錫冬等。

杭州

2

楊氏內科

創始人為楊繼蓀,第一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指導老師。著名楊氏中醫內科學術流派傳承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楊氏學術流派的主要特色為:堅持中醫整體觀和辨證施治,又能吸取現代醫學的長處,主張微觀與宏觀相結合,辨證與辨病結合,不因循守舊,善于創新。主要傳承人為葛琳儀、徐志瑛、潘智敏、蔡宛如、宋康、羅秀素。

杭州

3

葉氏內科

創始人為葉熙春,師承葉天士學術流派,對溫病學說造詣尤深。葉熙春精于內婦,宗張仲景“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和葉天士“外飲治脾,內飲治腎”之法治療痰飲病;治療胃痛重胃腑的和降通達,推崇脾胃分治理論與胃陰學說;主張通補奇經療婦科雜??;擅治濕溫時證,濕溫辨治注重查舌、善辨斑疹白?,以宣化滲濕為大法。主要傳承人為李學銘,以及馬紅珍等為首的腎病科團隊。

杭州

4

姚夢蘭內科

姚夢蘭中醫內科是以余杭仁和永泰姚夢蘭為奠基人物,傳承至今一百七十余年的中醫內科流派。姚夢蘭為晚清浙江四大名醫之一,蜚聲江浙,擅治溫病、虛勞。姚夢蘭受業弟子頗多,子耕山、良渚莫尚古、平宅馬幼眉,聲名尤著,人稱“三鼎甲”。第三、四代中葉熙春、史沛棠、李學銘、史奎鈞是國家級名中醫,一百七十余年來相傳七代,傳人輩出,迄今已有三百余人?,F存著作有《姚夢蘭醫案》和手抄《醫燈集焰》。姚夢蘭中醫內科于2009年獲評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先后評定魯碩彥為省級代表性傳承人,俞建衛、王建定為區級代表性傳承人。

杭州

5

裘氏婦科

裘氏婦科學術流派發源于武林錢塘,由著名婦科專家裘笑梅先生創始。以王金生、盛玉鳳、羅杏娟為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裘笑梅婦科臨床經驗選》《裘氏婦科臨證醫案精萃》《葉熙春醫案》等。浙派裘氏婦科弟子眾多,其中代表弟子有王金生、盛玉鳳、羅杏娟、張靈芳等。

杭州

6

杭州何氏婦科

何氏女科形成于清末,原為紹興錢氏女科外姓第二支脈,先祖何九香(1831-1895)從業錢寶燦,學成即懸壺杭城,不久便以醫名譽滿錢塘,二世何稚香(1870-1949)盡得家傳,醫術齊名,其重視整體,尤其講究臟腑經絡辨證,以調整奇經為調治婦疾之重要手段,對月經、崩漏、妊娠病癥有獨到的治法。何子淮、何少山為何氏三世傳人,又是何氏女科集大成者?,F為杭州市中醫院的全國中醫學術流派傳承工作室建設項目,工作室負責人何嘉琳。

杭州

7

羅氏傷科

羅氏傷科肇始于羅氏先祖,治傷擅長手法,既精于內治,又施與手術。第六代傳人羅國梁,提出了“傷科諸證,從瘀從濕”,發展了“專從血論”,增補了治濕十法。主要傳承人:肖魯偉、童培建、劉晉閩、何進。肖魯偉傳承人:金紅婷。童培建傳承人:厲駒、毛強。

杭州

8

富陽張氏骨科

張氏傷科始于富陽東圖張士芳,下傳五代,授徒40余人,其孫張紹富以良好的醫德、精湛的醫術形成了整體辨證、手法整復、杉皮固定、內外兼治、筋骨并重、動靜結合、功能鍛煉綜合治療骨傷,著稱于世,現富陽市中醫骨傷臨床治療即以張氏骨傷科傳統技術為主。

杭州

9

詹氏骨傷科

18世紀初期,詹氏中醫傳至詹錦鶴后逐漸形成了較為體系的醫技門派,主要以詹氏中醫骨傷療法的獨特手法整復、杉樹皮小夾板外固定、中藥內服外敷的治療方法為特色。1886年,清同治五年,詹錦鶴之子詹天華創立了詹氏醫館“懷德堂”。至20世紀中期,以詹莊錫為主要代表的詹氏學派在浙江落地生根,與夫人李有娟,女兒詹新宇、兒子詹振宇共同創立了詹氏醫療,目前有4個醫院。詹氏學派弟子眾多,其中代表弟子有詹振宇等。

杭州

10

宣氏兒科

“宣氏兒科”流派創始于清末光緒年間,創始人宣振元先生擅治“驚風”馳名杭州,世稱“驚郎中”。省級名中醫宣桂琪為宣氏兒科第三代傳人,強調“治兒病需知調氣”;治外感,驅邪務凈,善用“三寶”;治雜病,重調治,宜扶益,少滋補;治急驚貴當神速,治慢驚分清病機。主要傳承人:二代傳承人為宣志泉;三代傳承人為宣桂琪、宣菊英、韓呂元;四代傳承人為宣曉波、王曉鳴、陳華、陳健。

杭州

11

鄔氏皮膚科

始創于民國初年,傳承百年。創始人為鄔春陽,民國初年在杭州懸壺濟世,求治者絡繹不絕。第二代傳承人為鄔思皋、鄔詩英,第三代傳承人鄔成霖,為省級名中醫,開創獨特的皮膚病中西結合療法。

杭州

12

金氏針灸

金氏針灸流派創始于中醫針灸名家金文華,其強調治經者縱其力,通絡者橫其力;善用導氣祛邪,聚氣培氣之補瀉手法以調氣血之逆亂。金氏針灸傳承弟子在繼承的同時,創新和引進了粗針、腹針等療法,臨床運用卓有成效。主要傳承人:二代傳承人為張淑華、趙本傳;三代傳承人為宣麗華、徐福、徐勇剛、莫曉楓;四代傳承人為吳翔、畢穎、虞冰艷、吳高飛。

杭州

13

翁梅沈氏針灸

沈氏針灸創立于20世紀20年代,創始人臨平翁梅沈厚芳。治療小兒疳積、喉痹、腹瀉頗具特色,多舉措并施等手段,在當地享有盛名。傳人代表沈坤泉、沈淼耿等。沈氏針灸被列入余杭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第三代傳人王云松任職余杭中西醫結合醫院南苑分院,為疳積??曝撠熑?,被評定為區級代表性傳承人。

杭州

14

柏氏眼科

柏氏眼科流派創始人柏敦夫,特制“退赤眼藥”、“退翳眼藥”,名噪江南。中醫名家柏仲英繼承前業,傳承人省級名中醫柏超然等,在中醫藥治療兒童弱視、青少年近視和眼底出血、視神經萎縮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功效。主要傳承人:二代傳承人為柏仲英;三代傳承人為柏超然、柏硯農、許春、任征、陳國孝。

杭州

15

塘棲黃氏眼科

黃氏眼科追根朔源,從清雍正三年(一七二五年)始,至今已有280余年歷史。鼻祖黃葆元公,出生獐山永泰八字橋,十五歲時棄農行醫于桑梓,專用眼藥粉以外治為主治療眼疾。1952年6月,黃氏眼科第六代傳人黃甫喬、黃丙喬等攜帶全套制藥工具,參加塘棲鎮聯合診所(即現余杭區中醫院),設中醫眼科,以“四診八綱”為理論基礎,采用內治與外治相結合方法,自制“青寧丸”等中藥用于臨床治療眼疾。至今,余杭區中醫院仍延續黃氏中醫眼科,已形成自己的特色???。黃氏眼科于2009年被列入余杭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黃曉蕓被認定為本項目區級代表性傳人。

杭州

16

阮氏中醫針灸

阮氏中醫針灸學術流派起源現可追溯至清朝乾隆年間,始祖可追溯至阮魁元,傳承至今已有九代人,其傳人主要分布于北京、紹興、杭州等地。流派后代在傳承祖業的基礎上,既繼承和總結了前人的理論和學術經驗,也各有所創新。臨床辨證中西醫結合,施治針藥結合,其中尤以傳統針刺手法的靈活應用為診療特色,使阮氏中醫針灸對于當代常見病、疑難雜癥有很好的療效?,F有阮少南、阮步青、阮步春等傳人。

杭州

17

杭州楊氏內科

近代杭州市中醫流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中醫世家,起源于余杭楊仰山,其子楊少山、弟子盛循卿等,并得熱病專家王澤民的精心傳授,擅長治療內科疑難雜癥,對脾胃病、溫熱病、肺系病、肺部腫瘤等有獨到療效。為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項目。

杭州

18

董氏兒科

董氏兒科可追溯至董云巖(1798-1876),云巖之子董丙輝,善治內婦,更專兒科,在當地和周邊頗有名望。漬輝之子董水樵(1857-1920)以兒科稱其學,其子董廷瑤(1903-2000)是海派中醫中“董氏兒科”的創始人。弱冠之年,繼祖業,獨立應診,以其家學淵源,醫術精湛,名聞江浙。抗戰避難遷滬,懸壺上海,專擅幼科,名噪遐邇,享譽海內外。其子董維和、董幼祺,其孫繼業均承其業。

寧波

19

陸氏傷科

陸氏傷科起源于清順治年間(公元1658年前后),源遠流長,距今已有三百年之久。明末清初,陸氏傷科始祖陸士逵精通武道,鉆研《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傷科補要》等經典,成為傷科名家。第六代傳人陸銀華,承祖傳獨特整骨上骱手法外,又結合膏、丸、湯、散秘方治療外傷、骨折,為浙東地區的一代療傷圣手,后世傳人眾多,代表傳人有陸蕓香、陸海善、陸海昌、陸海良、陸念祖、陸君玉、陸祖安、陸建祖、陸君等。

寧波

20

宋氏女科

寧波宋氏婦科起源于1300年前的唐開元年間,唐代丞相宋璟為宋氏婦科始祖,宋璟既為良相又為良醫,子孫后代承其醫術,代代相傳。宋建炎年間,宋璟后人宋欽隨宋高宗南遷臨安再定居四明,宋氏婦科傳入寧波并得到傳承和發展。明代宋博川任職太醫院御醫,撰寫了《宋氏女科產科全書》。明萬歷年間,宋林皋結合祖上所留婦科醫論和臨床資料以及自身的臨床經驗,撰寫了《宋氏女科撮要》,又名《宋氏女科秘書》。至清朝,宋金熙開辦“杏春堂”診所,晚清時期,宋紫清在寧波謙和當弄分設“濟世堂”診所,并著有《婦科秘錄》。宋氏婦科傳人眾多,代表有宋世焱、宋光濟、宋澤軍、宋琳奕、宋逸民等。

寧波

21

慈溪勞氏傷科

勞氏傷科已有490余年歷史,是浙東中醫骨傷的主要流派之一。鼻祖勞雙龍,字天池,余姚人(今屬慈溪境),子孫世傳其業,著有《勞氏家寶》及《勞氏祖傳秘方》。勞祥和為勞雙龍十世孫,擅跌打損傷、頭顱外傷、刀斧傷、破傷風、正骨入穴等診治,后世傳人有勞建民、勞金渭、勞維佳、蔡水奇、黃群等。

寧波

22

鐘氏內科

鐘氏內科在寧波有近200年的歷史。創始人鐘成瑤,為甬上名醫,以“辨證入微,‘四綱’挈領;善調脾腎,治病之要;理偏求和,相反相成;遣方用藥,精簡而廉”的治療原則,善治內科雜病。后世傳人眾多,代表為鐘章元、鐘純泮、鐘一棠、鐘一桂、鐘忻裕、鐘之洲等。

寧波

23

南拳傷骨科王燛薪堂學派

創始人為王宗茂,少年時到嵩山少林習武,后來到泉州南少林任教習,寺僧大多法、武醫兼通,精通武術傷科。擅長傷科醫術,利用當地草藥,結合南北派正骨術創正骨新法。王燛正骨療法,專治骨折、關節脫位手法復位夾板固定,膏藥貼敷療法,隔物灸藥餅,浙南中草藥治療跌打損傷,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等傷科疾病。第八代代表人王步云,王步煥,王步程,王步仙,王步年,第九代王魁勝,王魁鋒,王振,王建誠。

溫州

24

馬氏傳統醫學

創始祖馬衍潢為明末清初從宮廷逃難至溫州,鬻宮廷眼藥維生,第二代代表性傳承人馬壽炯,主治不孕癥,第三代馬頌平就讀于杭州醫專,精通婦科;第四代馬大正畢業于浙江中醫學院,為中醫婦科主任醫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是第三、五、六屆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繼承老師,擅長治療不孕癥和婦產科疑難雜癥,善用經方治療婦產科疾病。

溫州

25

嘉善吳氏內科

對溫熱病、痹癥、肝膽胃系疾病有豐富的經驗,對舌診有獨到的研究。創始人為吳炳,字云峰,生活于清嘉慶、光緒年間,嘉善人。吳炳以醫術濟世,享譽嘉善、上海一帶,特別注重學、問、思、辨四字,著有《證治集腋》(一名《證治心得》)12卷,吳炳門人很多,凌文炳、周經魁、莫鏞、丁友漁、周倬云等,兒子吳樹人,繼承家業。吳樹人學生陳良夫,傳希白、凌峰之書,編輯《延陵醫案》,留有《潁川醫案》十二冊,傳承人為孫鳳翔、徐石。

嘉興

26

秀水醫派

嘉興“秀水醫派”的形成發展與嘉興的地域、文化發展有重要的關系。嘉興地處江南水鄉,交通發達,明宣德年間在此明確設立“秀水縣”,是“秀水醫派”的地域性含義,嘉興人杰地靈,人文匯萃,因此“秀水醫派”又有著重要的文化屬性?!靶闼t派”人才輩出,成績卓然,如養生家曹庭棟、黃凱鈞,時病專家茅雨人、王學權、郭右陶,眼科專家顧錫,傷科湯御龍,女科陳謝、肖勛等,均為秀水醫派的英才。

嘉興

27

桐鄉陳木扇女科

陳木扇婦科起源于唐朝,錢塘人陳仕良以善于醫術聞名,尤其擅長調治婦科各病,到宋代,陳沂了陳仕良的醫術,官至翰林院金紫良醫,因皇帝賜“羅扇”而得名。著有《藎齋醫要》,明萬歷時,陳謝遷到石門(今桐鄉崇福鎮),是郡縣婦科之首,是桐鄉陳氏婦科的第一傳人,家藏《女科秘要》。陳氏子孫輩的傳承,都仿照宮賜的木扇刻扇,作為嫡傳的憑證,稱之陳木扇。為浙江四大婦科流派之一?,F為浙江省中山醫院的全國中醫學術流派傳承工作室建設項目,工作室負責人陳學奇。

嘉興

28

吳氏內科

以現代湖州四大名醫之一吳士彥(1920-2001)為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吳士彥臨證經驗集》《吳士彥醫案》等。吳士彥醫術得自家傳,從學于其父吳桂芬先生,復問學于浙江省名老中醫宋鞠舫先生,吳桂芬為晚清民國時期湖州著名中醫,師承于清代湖城名醫凌曉五的弟子朱皆春。吳士彥先生是浙江省名老中醫、第一批全國名老中醫學術經驗指導老師。臨證擅長診治溫熱病、內科雜病及疑難危重癥,膽大心細,善用經方,處方簡練,日診百余人,享譽浙北及蘇皖周邊地區,被譽為“吳神仙”。其弟子有姚源坤、魏明、俞鳳英、盧惠榮等湖州市名老中醫。

湖州

29

朱氏內婦科

以現代湖州四大名醫朱承漢為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醫林薈萃?朱承漢專輯》。朱承漢醫學得自家傳和師授,從學于其父朱子文先生及浙江省名老中醫宋鞠舫先生,朱子文為晚清民國湖州著名中醫,師承余杭名醫葛載初氏。朱承漢先生是浙江省名老中醫,醫教雙馨,擅長內科、婦科,在浙北乃至整個浙江省都有較大影響。其弟子姜琦先生系浙江省名中醫,陸拯系第二批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浙江省名中醫、第二屆浙江省國醫名師。再傳弟子有當代劉建新、李亞平、陳明顯、關新軍等。朱氏醫學早有“四代薪傳”之美譽,現已有序傳承五代。

湖州

30

楊氏外科

以近代湖州楊詠仙為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楊詠仙醫案》,楊詠仙作為浙北太湖流域中醫外科流派代表,并作為近代民國時期湖州知名的四大名醫之一,楊氏外科以"內外并重"的診療技術,在癰疽疔癤等中醫外科疾病方面至今仍有優勢,現桃李芬芳,如今花開四代,其中代表弟子有楊泰生(代表作《楊泰生臨證經驗集》),程祖耀(浙江省級名中醫),王文達,程釗等。

湖州

31

德清俞氏外科

俞氏外科,七代相傳,開始于明崇禎年間,世居德清下高橋,俞燧田(1855-1931)繼承祖業,擅用消、散、箍、托治癰疽。對重癥外瘍有獨到之處,用藥精簡獨萃,自制自煉,自成流派。鄉人俗稱下高橋外科,俞燧田傳子俞海門等,繼承家業。

湖州

32

紹興三六九傷科

紹興下方橋傷科享譽蕭紹平原一帶,開始于南宋高宗紹興年間,已有800多年,經歷了20多代,鼻祖嵇幼域,著有《秘傳傷科》。他的兒子嵇紹繼承父業,一直到明清年間,由其傳人宏達法師授衣給南洲和尚,再傳給張梅亭。張梅亭每逢農歷二、五、八到蕭山,一、四、七在寺中,三、六、九在紹興城中,所以紹興稱之為紹興三六九傷科,治療手法以少林武術為基本功,用藥強調內治與外治相結合,內治調氣扶正,外治活血散瘀、接骨愈傷?,F存祖師嵇幼域《秘傳傷科》張梅亭門人整理的《下方寺西房跌打大成》手稿5卷,《下方寺傷科》手抄本。目前紹興縣中醫院繼承了下方橋傷科的中醫接骨。

紹興

33

新昌張氏骨傷

新昌張氏傷科在治療骨傷疾病方面有獨特的療效。自主研發有治療四肢骨折,根據病程有張氏骨傷1號方、2號方、3號方,治療胸腰椎骨傷有張氏腰損方、濟生腎氣湯,治療頸椎損傷有頸復方,治療胸肋損傷有張氏順氣活血湯,治療創傷性、老年退變性、風濕性關節疾病有張氏獨活寄生湯,治療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還有張氏防栓湯,治療挫傷、筋傷還有張氏傷膏等。傳承人有張如愿、張成惠、張濟美、張如岳、張如南、張孟超。

紹興

34

回回堂血癥學派

“回回堂”醫派源自蘭溪回回堂村,創始人吳蔭堂創有治療血證八法,在蘭素負盛名。其代表人物有吳蔭堂、吳士元。吳蔭堂,人稱“回回堂先生”。對醫經無不精通,善治內傷雜病,對血癥尤有專長,每治虛勞,投之輒效,遠近多倚之,傳有《吳蔭堂血證脈案》手抄本數冊及《吳蔭堂醫案》,影響頗深。其傳人有吳士元、方耀濱、吳賽娥、汪建敏。

金華

35

金華邢氏內科

始于晚清,為20世紀50年代金華四大中醫名家之一,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邢可棕為代表人物,擅長中醫肝病及脾胃病的診治,在當地及周邊地區享有很高的聲譽。邢氏內科代表弟子有邢文俊、邢章穎、邢章浩、邢滔等。

金華

36

八婺醫派

以近代張山雷、陳無咎為代表人物,主張融洽中西,中善于西則執中,西善于中則執從西。他們的中西匯通思想通過蘭溪中醫??茖W校和上海中醫??茖W校在江南地區造成了深遠影響,八婺后世醫家代表性傳承人有張兆智、許錫珍、黃乃聰、吳心禪、翁文教、方壽徵。

金華

37

金華黃氏骨傷科

以解放初期王乃聰為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傷科心法》等。為浙江省三大骨傷科流派之一,在省內與寧波陸氏骨傷科、嘉興羅氏骨傷科齊名。其學術根基源遠流長,始于明、清朝代,源于少林、武當流派,在浙江中西部地區影響甚大。金華黃氏骨傷科流派源于武當姜少庭公,師承鄭克榮氏,是在黃乃聰先生為首的各位師門同仁的努力之下發展起來的,其中代表弟子有錢子洪、沈敦道、王錫林、陳東福、洪時清、陳有光、黃引紅、季衛鋒、黃立毅等,私淑弟子肖魯偉。

金華

38

衢州雷氏醫學

以清代衢州雷少逸(雷豐)為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時病論》等。創造性地以四時八節統領諸病,綜合六氣、體質、飲食、情志、起居種種病因,靈活運用六經、臟腑、病因、三焦、經絡等辨證方法,以治法統率方藥,知常達變,理論與實踐密切結合,形成匯通傷寒與溫病,新感與伏邪,時病與雜病的季節性疾病全新辨治體系,影響深遠。雷氏醫學弟子眾多,其中代表弟子有雷大震、程曦、江誠、龔香圃、林欽甫、邱根祥等。

衢州

39

顧氏骨傷療法

顧氏骨傷療法,源于清道光年間,迄今傳承五代。顧氏骨傷療法具骨折、脫位閉合整復、小夾板固定、自制傷藥外敷和湯藥內服療傷之特長,強調動靜結合,筋骨并重,內外兼治,善于察言觀色、脈診及傷科疾病的辨癥論治,運用牽、拉、折、頂、抖、舒筋正骨的技能,形成整復、固定、藥物、功能鍛煉四步治傷要訣。顧氏骨傷療法為第六批舟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醫療類)代表性項目。第四代嫡傳顧岳全為第四批舟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醫藥類)代表性傳承人。

舟山

40

章氏骨傷科

道光年間源于嵩山少林寺傷科,經歷代傳人結合東南沿海的氣候、居民體質、地理環境等特點,形成了獨特的骨傷診療體系,總結出一整套內外兼治的理、法、方、藥,如手法正骨、針刺療法、中藥內服、膏藥外敷、經筋功法等技法。代表性人物有章玉堂、章顯法、章巖友等。

臺州

41

黃山頭雷氏骨傷科

創始人雷仁祥,清末民國年間從師學武醫傷,自成體系,擅長跌打損傷診療,清朝末任地方縣長保鏢,在景寧縣縣志有歷史記載,整骨療法列入麗水市非遺項目,第五代傳承人雷建光。

麗水

道地藥材優勢明顯。浙江素有“東南藥用植物寶庫”之稱,是全國中藥材重點產區之一,擁有國內唯一以野生藥用植物種質資源為主要保護對象的大盤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全省共有中藥材資源2300多種,蘊藏量100多萬噸,中藥材資源總量和道地藥材種數均位于全國前列?!罢惆宋丁敝姓阖惸改戤a量占全國的90%,杭白菊占近50%,元胡、白術、玄參占30%以上,“新浙八味”中鐵皮石斛占70%以上。全省中藥材種植面積達83萬畝,總產量27萬噸,總產值67億元,分別較2015年增長43.5%、52.5%和26.7%。我省在全國率先開展中藥材品種審(認)定工作,并通過開展標準化生產、實施“三品”認證和合格證制度、中藥材農藥試驗登記、推廣產后安全加工技術等舉措,有力提升了中藥材質量水平。

中醫藥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全省共有公立中醫醫院(含中醫綜合醫院、中醫專科醫院和中西醫結合醫院,下同)94家,包括省級4家、市級13家、縣級77家,87%的公立中醫醫院達到二級以上水平,含三級醫院34家,公立中醫醫院的服務總量位列全國前3位。基層中醫藥服務可及性明顯增強,全省有55個縣級中醫醫院牽頭成立了醫共體,建成標準化中醫館1277家,建有中醫館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占比達92.07%,基層中醫藥服務量占全省基層總服務量的三分之一左右。社會辦中醫發展迅速,全省擁有民營中醫醫院109家、中醫類門診部389家、中醫類診所2339家。

專欄3  全省中醫醫療機構數量情況

序號

類別

機構數

(個)


公立

民營

1

總計

2963

126

2837

2

中醫醫院

203

94

109

其中:三級醫院

35

34

1

二級醫院

58

48

10

未評等級醫院

110

12

98

3

中醫門診部

402

13

389

4

中醫診所

2358

19

2339

中醫藥疫病防治取得重大突破。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我省堅持中西醫結合、中西藥并用,中醫藥在預防與救治中關口前移、早期介入、全程參與。中醫藥參與確診病例治療1268例,參與率為97.1%。中醫藥群防群控有效推進,制定高危人群和普通人群中藥預防方,全省使用預防方達24萬余人,一線醫務人員、防控工作人員使用預防方劑100萬余帖,為一線醫務人員和防控工作人員實現零感染發揮了重要作用?!爸形麽t防治新冠病毒肺炎的臨床研究”和“中醫藥治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臨床研究”被確立為省重點研發計劃應急攻關項目,同時有34個中藥制劑獲批,有力保障了中醫藥深度介入新冠肺炎患者救治。

中醫藥產業規模穩步提升。2020年中藥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達210.8億元,較2015年(161.3億元)增長30.7%??刀髫?、永寧藥業、萬邦德制藥、佐力藥業、維康藥業5家企業入選全國中藥企業百強榜,7家中藥企業成功上市(數量與廣東并列第一)。康萊特注射液、百令膠囊、鐵皮楓斗晶、銀杏葉片、參麥注射液、青春寶片、黃芪生脈飲、胃復春等浙產中藥在國內享有較高知名度。中醫藥產業平臺不斷發展壯大,磐安江南藥鎮、中醫藥特色街區、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基地等產業融合載體發展迅速,烏鎮互聯網國醫館開創國內互聯網國醫館先河,省屬國企省中醫藥健康產業集團成立運營。

專欄4  全省中醫藥產業發展主要平臺

序號

類型

名稱

備注

1

中藥材種植

省級“道地藥園”示范基地

73個

中藥材特色強鎮

國家級2個:淳安臨岐鎮、武義縣白姆鄉;

省級3個:淳安臨岐鎮、磐安新渥鎮、象山賢庠鎮

華東藥用植物園

全國生態類型最豐富的藥用植物園(在建中)

2

中藥產業基地

杭州生物產業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

金華國家級天然藥物生產基地

位于蘭溪,列入國家科技部火炬計劃

3

特色小鎮

磐安江南藥鎮

省政府命名的第四批省級特色小鎮

慈溪鳴鶴“國醫小鎮”

4

特色街區

杭州五柳巷中醫藥特色街區

杭州橋西中醫藥特色街區

杭州河坊街中醫藥特色街區

寧波藥行街中醫藥特色街區

溫州南塘中醫藥特色街區

金華勝利街-古子城

中醫藥特色街區

5

交易平臺

中國(磐安)中藥材交易博覽會

華東地區最大的中藥材產地市場,已成功舉辦十三屆

中國浙西(千島湖)中藥材交易博覽會

已成功舉辦四屆

6

健康旅游基地

國家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基地

2個

省級中醫藥健康文化養生旅游示范基地

94個

中醫藥科技創新實力不斷提升。依托高校、企業、科研單位、醫療機構等主體的中醫藥創新平臺建設加快推進,建有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2個,擁有國家中醫藥重點學科和重點研究室62個、省級中醫藥重點學科251個、中醫藥類省級重點實驗室14個和工程研究中心5個,并在磐安建有一個中藥類省級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十三五”期間,累計實施重大疑難疾病中西醫臨床協作攻關項目3個,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勵一等獎1項,獲省科學技術獎勵59項,其中一等獎4項,二等獎16項,三等獎39項;并主導制定了鐵皮石斛、靈芝兩項中醫藥國際標準。

專欄7  “十三五”時期中醫藥科研項目一等獎獲獎情況

獎勵級別

項目名稱

完成單位

國家科學技術獎

一等獎

IgA腎病中西醫結合證治規律與診療關鍵技術的創研及應用

杭州市中醫院

省級科學技術獎

一等獎

基于腎主骨理論骨系細胞維持骨穩態的機制和應用研究

浙江中醫藥大學

鐵皮石斛品種選育與高效栽培

浙江農林大學

中醫腫瘤瘀毒互結致病理論研究和應用

浙江中醫藥大學

痛風脾虛濁阻理論體系構建及臨床應用

浙江中醫藥大學

中醫藥人才隊伍持續壯大。全省共有中醫類別執業(助理)醫師近4萬名,每千常住人口擁有中醫類執業(助理)醫師0.65人。高層次中醫藥人才引育不斷加強,中醫藥傳承與創新“十百千”人才工程(杏林工程)深入實施,擁有中醫藥領域院士1人、國醫大師1人、全國名中醫3人、國家岐黃學者3人、省國醫名師31人、省級名中醫203人,建有省級以上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186個。率先在全國開展中醫醫術確有專長人員醫師資格考核,已有287人獲得從業資格。

中醫藥文化傳播成果斐然。積極推進中醫藥文化進校園,編寫《中醫藥與健康》小學教材,成為全國首個將中醫藥教材納入中小學地方課程的省份。深入推動中醫中藥中國行活動,拍攝《守正創新的浙江中醫藥》宣傳短片、開設《養生大國醫》電視欄目,全面普及中醫藥科普知識。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深入推進,全省共有9個國家級傳統醫藥類非遺項目,26個省級傳統醫藥類非遺項目。“浙派中醫”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與以色列、羅馬尼亞、白俄羅斯共建的“一帶一路”中醫藥中心,列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國際合作專項建設項目,并成為全國樣板。在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學和南非西開普大學成功建立兩家中醫孔子學院、舉辦匈牙利“中醫健康養生展”等。

(二)主要問題

中醫藥服務特色優勢發揮不足。當前中醫藥服務體系發展存在中醫特色淡化、優勢弱化現象,中醫藥參與罕見病、急危重癥救治有待加強。雖然我省中醫醫院整體實力較強,但普遍存在中醫特色服務不足。全國三級公立中醫醫院考核中,由于我省中醫醫院中醫類執業(助理)醫師占比、門診中藥處方比例、以中醫治療為主的出院患者比例、中醫服務項目收入占比等體現中醫特色服務的指標得分較低,導致我省總體排名全國靠后。

中藥產業基礎不夠穩固?!笆濉逼陂g,中藥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在全省醫藥工業中占比從15.7%下降至12.4%,2020年受疫情影響全省中藥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210.8億元,出現負增長(2019年249.9億元)。與兄弟省市相比,我省中藥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規模,低于同期的廣東(509.5億元)、江西(500億元)、江蘇(280.7億元)等省份。產業競爭力不足,我省入選全國中藥百強企業數量(5家)少于廣東(12家)、江蘇(7家)等兄弟省份,缺少像廣東白云山、江西江中集團這樣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龍頭企業。中藥材質量標準體系建設有待加強,農藥、重金屬殘留超標、近緣種藥材與正品藥材混用、非藥用部位摻雜等問題時有發生,需要盡快完善中藥種植、炮制、臨床使用以及中藥制劑等標準化質量控制體系。

中醫藥創新整體效應尚未形成。中醫藥科研工作的碎片化、零散化問題較為突出,中醫醫院、中醫藥研究機構、高等院校、企業等各類主體缺乏創新聯動機制。中醫藥重大科研項目立項偏少、科研成果占比較小,“十三五”期間中醫藥科研成果獲省科學技術獎不足醫學領域獲獎項目的30%。中藥企業創新主體的地位未能有效體現。中藥企業創新投入普遍不足,“十三五”期間全省中藥企業研發費用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一直保持在3%左右,不僅低于同期全省化學藥品水平,也低于同期全省醫藥工業水平。研發投入不足直接影響了我省中藥產品科技競爭力,中藥大品種入選品種數量和科技競爭力排名都低于廣東、江蘇等省份。獲批臨床試驗的中藥新藥9個,僅占全國4.3%;獲批生產的中藥創新藥1個,僅占全國8.3%。

專欄10  我省在全國中藥大品種科技競爭力排名情況

省份

入選品種數量(個)

科技競爭力排名

廣東

47

1

貴州

39

2

吉林

39

3

四川

36

4

山東

35

5

江蘇

34

6

北京

28

7

河北

27

8

江西

26

9

陜西

26

10

浙江

19

13

中醫藥人才面臨青黃不接。區域中醫醫師數不平衡,溫州、嘉興和臺州等地每千常住人口中醫執業(助理)醫師數低于0.5人。名老中醫普遍年齡偏大,傳承工作帶徒少,年青中醫人才成長成熟周期長,高層次中醫藥人才短缺,基層中醫藥人員“招不進、留不住”的難題有待破解。中醫藥院校教育存在“西醫化”傾向,中醫醫學生的職業素養和臨床能力培養有待加強。

中醫藥文化資源保護挖掘、轉化利用不足。當前對傳統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醫藥文化遺跡“活化”利用的重視不足,將中醫藥文化轉化為文明素養和健康素養的舉措不夠。中醫藥文化知識的宣傳推廣缺少有效載體和方式,中醫預防保健理念和方法未能得到充分認可和應用,群眾中醫藥知識知曉率不高,社會大眾尤其是年輕人對中醫藥缺乏了解、信任程度不高,中醫藥“一根銀針、一株小草、一縷藥香”的“簡便驗廉”優勢尚未充分突顯。

中醫藥發展管理體制機制有待健全。普遍存在的“以西律中”的現狀制約著中醫藥發展。中醫藥服務價格體系有待完善,目前6000多項醫療服務收費項目中,中醫僅200多項,中醫醫療服務項目數量少,不利于中醫技術的傳承與創新,部分中醫診療項目沒有納入醫保目錄。促進中藥制劑研發和使用的激勵管理制度有待完善。全省中醫藥管理體系不夠健全,管理人才隊伍建設亟待加強。

(三)發展環境

1.發展機遇

中醫藥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作用不斷提升。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中醫藥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在價值作用上,強調中醫藥學凝聚著中華民族深邃的哲學智慧和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是中華文明的瑰寶;在目標任務上,強調要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加快推進中醫藥現代化、產業化,推動中醫藥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在實踐要求上,強調要堅持中西醫并重,建立符合中醫藥特點的服務體系、服務模式、人才培養模式,發揮中醫藥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療和疾病康復中的重要作用。我省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省委、省政府把中醫藥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領域來抓,出臺《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政策,召開全省中醫藥發展大會,全力推動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當前,中醫藥振興發展迎來天時、地利、人和的大好時機,我省中醫藥工作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有基礎、有條件、有能力在新發展階段加快推進中醫藥強省建設出新彩。

中醫戰“疫”的生動實踐凸顯了中醫藥發展的時代價值。中華民族屢經天災、戰亂和瘟疫,一次次轉危為安,中醫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特別是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中醫藥發揮了獨特作用和價值,為人類健康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醫藥方案,進一步證明了中醫藥的獨特優勢和持久生命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西醫結合、中西藥并用,是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點,也是中醫藥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生動實踐。中醫藥此次參與新冠肺炎疫情防治,再次凝聚了社會對振興發展中醫藥的共識,讓人民對中醫藥的發展更添信心,讓國際社會更加深切認識到中醫藥的價值。

群眾健康觀念轉變和疾病譜變化釋放了中醫藥發展的多元需求。由于人們生活方式改變、工作壓力增大,以及深度老齡化等影響,城鄉居民患病疾病譜的總體變化趨勢為慢性和老年性疾病上升,惡性腫瘤發病年輕化趨勢逐步上升。同時,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健康”理念不斷深入人心,醫療服務模式逐步從治療為中心轉到以健康為中心,預防保健、健康養生等成為居民健康服務的重要內容。中醫藥因其辨證論治,扶正祛邪,整體性、經濟性和副作用小等特點,與轉變了的醫學模式相吻合,與調整了的醫學目的相一致,中醫藥應用前景廣闊。

數字經濟“一號工程2.0版”和三大科創高地建設提供了中醫藥創新發展的深厚土壤。我省數字經濟發達,“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迅速,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興信息技術加快滲透到中醫藥領域,將有效提升中醫藥診療環節的科學性和精準性,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就診的便捷度和滿意度。同時,三大科創高地的加快打造,將進一步吸引中醫藥人才集聚,推動更多重大科研平臺、校企合作平臺和科技攻關項目落地,促進更多先進技術和精密儀器運用到中藥生產過程中,助推中醫藥新品創新研發,為中醫藥生產、服務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持和產業升級動力。

“一帶一路”樞紐建設開創了中醫藥開放發展的國際舞臺。目前中醫藥已遍布全球185個國家和地區,中醫針灸在103個國家得到認可。隨著我省“一帶一路”樞紐建設的深入推進,中醫藥作為中國與世界各國開展人文、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走出去步伐加快,海外市場將得到有效拓展。繼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學、南非西開普大學建立兩個中醫孔子學院,以及成立“中國—以色列中醫藥中心”“中國—白俄羅斯中醫藥中心”“中國—羅馬尼亞中醫藥中心”后,更多中醫藥機構將在海外開設,為海外民眾提供中醫醫療、保健、康復等服務的同時,積極開展國際中醫藥文化交流活動,不斷擴大中醫藥國際影響力。

2.面臨挑戰

中醫藥發展區域競爭挑戰升級。近年來,各省(區、市)均高度重視中醫藥發展,多地紛紛對中醫藥發展進行戰略布局。云南、四川、吉林等地擴大中藥材種植面積,加強中藥材種植基地規范化、標準化建設,在保證種植區域的道地性、品種質量提升、品牌培育等方面取得巨大成效。江蘇、江西等省相繼發布中醫藥發展規劃或行動計劃,并配套出臺一系列政策,大力支持中醫藥發展,廣東更是率先提出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高地。北京、上海等地憑借醫療資源優勢和科技創新能力,高度集聚人才、資金等中醫藥發展高端要素。

中西醫并重方針仍需深化落實。中醫藥雖然不斷發展,但與西醫藥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全國中醫類醫療服務量僅占醫療服務總量的16%,我省公立醫院總診療人次中,中醫醫院占比不足25%,中醫藥類醫療服務資源總體規模仍然偏小,中西醫發展不均衡現狀依然嚴峻。此外,現行醫師管理、藥品管理制度與中醫藥特點和發展需要尚不適應。中醫藥和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需要進一步深化落實。

監管標準趨嚴對中藥行業提出更高要求。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強對藥品安全的監管,行業監管日趨嚴格,對中藥材和中成藥質量要求逐步提高,特別是2020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對中醫藥行業提出了新的要求,對中成藥原材料的采集、加工、流通等環節都進行了嚴格規范,預計中藥市場集中度將進一步提高,一些中小規模的中藥企業可能面臨淘汰。

中醫藥走出國門任重道遠。嚴峻的國際抗疫形勢為中醫藥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帶來契機,但中成藥以處方藥進入歐美等國家的主流醫療市場仍面臨文化和技術壁壘的挑戰。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加上中醫的理論體系與西醫不同,使得中醫藥理念完全被國際接受還有難度。各國對中醫等傳統醫學管理、中藥產品注冊要求不同,制約了中醫藥在全球上市推廣。中醫國際化難以一蹴而就,未來在海外大力推廣中醫藥文化的同時更應不斷提高中藥材品質和制藥工藝水平,建立完善質量追溯機制,助推中醫藥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醫藥工作的重要論述,堅持貫徹新發展理念,忠實踐行“八八戰略”、奮力打造“重要窗口”,全面落實健康中國和健康浙江戰略部署,堅持以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中西醫并重工作方針,堅持中醫藥現代化、產業化方向,堅持傳承精華、守正創新,更加注重療效、更加注重質量、更加注重融合、更加注重生態,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彰顯中醫藥獨特的衛生資源、潛力巨大的經濟資源、具有原創優勢的科技資源、優秀的文化資源、重要的生態資源“五種資源”價值,發揮中醫藥在疾病診療、預防保健、康復服務、疫病防治中的特色優勢,從戰略高度推動中醫藥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爭創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示范區,努力打造中醫藥強省。

(二)基本原則

注重守正創新。秉持“傳承師古不泥古、創新發展不離宗”,堅持中醫藥發展規律,遵循辨證論治原創思維,堅守優秀傳統文化,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通過中醫藥理論創新、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模式創新,推動中醫藥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突出特色優勢。秉承中藥材道地性、中醫服務特色性等中醫藥發展“因地制宜”特點,深挖浙江中醫藥文化歷史底蘊,推進全省中醫藥資源優勢、中醫服務特色優勢與數字經濟發展優勢等相結合,持續深化“浙”系列中醫藥品牌內涵建設,在傳承創新發展中不斷形成新優勢、彰顯新特色,永葆中醫藥薪火相傳。

堅持系統觀念。推動中醫藥事業和產業融合發展、齊頭并進;促進中西醫結合,在開放中發展中醫藥;統籌兼顧中醫藥發展各領域各環節,強化供應鏈、創新鏈、人才鏈、生態鏈等多鏈條集成,促進中醫藥醫療、保健、科研、教育、文化、產業協調發展,不斷增強中醫藥發展的整體性和系統性;加強理念融合、資源整合、標準耦合,促進長三角中醫藥一體化發展。

努力爭先進位。增強“窗口意識”,以數字化改革為引領,全面推進中醫藥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在傳承創新中注重吸收現代科學技術和文明成果,提高中醫藥現代化發展水平,提升中醫藥發展的競爭力、影響力和輻射力,實現從中醫藥大省邁向中醫藥強省。

(三)發展定位

全力打造“浙里中醫”服務品牌。按照“建高地、夯基層、筑網絡”的總體要求,形成中醫醫院特色發展、綜合醫院(??漆t院)中西醫結合特色突出、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強,融預防、治療、康復為一體,覆蓋全民和全周期的中醫藥服務體系,不斷提高中醫藥服務供給能力和療效,強化中醫服務品牌效應,建設中醫藥健康服務氛圍濃郁省份。

全力打造“浙產中藥”產業品牌。發揮中藥資源大省優勢,堅持集聚發展、突出質量優先,以道地藥材品質提升、高能級產業集聚平臺建設、龍頭企業培育、經典名方和中藥復方創新發展等為重點,全面推動中藥制造向更大規模、更優質量、更高層次邁進,打造全國有影響力的中藥產業品牌。

全力打造“浙中醫藥+”創新品牌。圍繞生命健康科創高地建設,發揮數字經濟先發優勢,協同推進中醫藥科技創新和發展模式創新,以高能級中醫藥科創平臺、一流中醫藥人才培養基地、高素質中醫藥特色人才隊伍建設等為引領,加快匯聚中醫藥創新要素,大力發展中醫藥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豐富中醫藥發展內涵,拓展融合發展空間,率先構建“中醫藥+”創新發展格局。

全力打造“浙派中醫”文化品牌。深挖中醫藥文化資源優勢,強化中醫藥古典醫籍精華保護與研究利用,完善學術、學派、學科傳承,搭建中醫藥文脈傳承與文化傳播載體,全面融入“一帶一路”重要樞紐和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樞紐建設,大力推進國際中醫藥文化和服務的交流合作,更好向國際社會展示中醫藥文化魅力,形成更具深度和廣度的中醫藥文化影響力。

(四)發展目標

到2025年,中醫藥強省建設取得明顯進展,整合型中醫藥服務體系基本成熟定型,中醫藥創新發展能力和融合發展水平大幅提升,中醫藥產業競爭力明顯增強,中醫藥對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的貢獻度進一步凸顯,中醫藥高質量傳承創新發展在全國爭先進位。具體發展目標如下:

中醫服務能力得到新提升。建成一批國家、省級中醫醫學中心和區域醫療中心,各設區市至少設置一所三級甲等水平的中醫醫院,95%的縣級中醫醫院達到二級甲等以上水平,公立中醫醫院中醫類執業(助理)醫師占比達60%以上,中醫藥特色服務人次占中醫醫院總診療人次比率達65%以上,公立中醫醫院在全國績效考核中總體排名進入全國前十,全部二級公立中醫醫院設置治未病科,全部公立綜合醫院、婦幼保健院設置中醫科,全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設置中醫館、配置中醫醫師,努力打造中醫藥特色服務優質均衡發展先行地。

中醫藥產業實力躍上新臺階。中藥產業規模明顯擴大,中藥材種植總面積達100萬畝,中藥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突破400億元,產業集聚程度進一步提升,六大中藥谷規模效應逐步顯現,形成若干規模化中醫藥產業集群,壯大一批龍頭企業,培育一批“浙產中藥”知名品牌,努力打造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集聚地。

中醫藥科技創新實現新突破。建設一批高能級中醫藥科創平臺和一流中醫藥人才培養基地,規模以上中藥工業企業R&D經費投入占比達3.5%左右,新增國醫大師、全國名中醫、岐黃學者和省級名中醫、岐黃使者100人以上,重點圍繞中醫藥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實施20項中醫藥重大科研項目,力爭形成一批突破性成果,努力打造中醫藥科技創新的重要策源地。

中醫藥文化傳播和開放發展增添新活力。打造一批中醫藥文脈傳承與文化傳播載體,居民中醫藥健康文化素養水平達到30%以上,長三角中醫藥一體化發展取得明顯成效,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交流合作更加廣泛,建成中醫藥海外中心、國際合作基地和服務出口基地4個以上,努力爭當中醫藥文化傳播和開放發展排頭兵。

專欄11  “十四五”時期中醫藥發展主要指標表

類別

序號

指標名稱

單位

2020年

2025年

中醫藥服務

1

國家中醫醫學中心、區域中醫醫療中心、區域中醫(??疲┰\療中心個數

2

4

2

縣級中醫醫院達到二級甲等以上水平比例

%

87

95

3

千人公立中醫醫院床位數

0.64

0.69

4

千人中醫類執業(助理)醫師數

0.62

0.66

5

公立中醫醫院中醫類執業(助理)醫師占比

%

44

60以上

6

中醫藥特色服務人次占中醫醫院總診療人次比率

%

50

65

7

二級公立中醫醫院設置治未病科的比例

%

91

100

8

公立綜合醫院、婦幼保健院設置中醫科比例

%

90

100

9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設置中醫館、配置中醫醫師比例

%

92

100

中醫藥產業

10

中藥材種植面積

萬畝

83

100

11

中藥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

億元

210.8

400

12

中藥出口總額

億元

11.5

18

13

入選全國百強中藥企業數

5

6以上

中醫藥科技創新

14

規模以上中藥工業企業R&D經費投入占比

%

2.83

3.5左右

15

實施中醫藥重大研發項目數

[11]

[20]

16

推廣優勢病種診療方案數

50

100

17

形成重大疑難疾病中西醫結合診療技術項目數

17

50

18

新增國醫大師、全國名中醫、岐黃學者和省級名中醫、岐黃使者人數

[74]

[100以上]

中醫藥文化傳播和開放發展

19

公民中醫藥健康文化素養水平

%

25*

30以上

20

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數

7

13

21

中醫藥海外中心、國際合作基地和服務出口基地數

3

4以上

注:1.[ ]為五年累計數;2.帶*的為2019年數。

到2035年,全面建成中醫藥強省,中醫藥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基本實現現代化,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理念全面融入居民健康生活,中醫藥在疾病診療、預防保健、康復服務、疫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得到充分發揮,中醫藥科技創新能力和產業競爭力走在全國前列,成為與“重要窗口”相匹配、示范引領的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高地。

(五)空間布局

根據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總體部署,依托各地中醫藥發展基礎和資源要素條件,堅持集聚化、差異化的空間布局導向,構建“一軸引領、四帶聯動、六谷集聚、全域支撐”的中醫藥發展總體布局。

一軸引領:構筑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軸。依托杭州、寧波沿線打造全省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引領軸。統籌優化中西醫資源配置,加快中醫藥優質醫療資源提質擴容,布局建設國家中醫醫學中心和區域醫療中心,全力推進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工程建設。依托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甬江科創大走廊等科創平臺,打造高能級中醫藥科創平臺,做強浙江中醫藥大學、浙江省中醫藥研究院等創新主體,加快創新資源要素集聚,推動中醫藥基礎研究、科技攻關和成果轉化。依托錢塘新區、濱海新區“萬畝千億”新產業平臺等產業平臺,加快布局中藥產品和中醫藥醫療器械等生產,打造中醫藥產業集群,做大做強一批中醫藥龍頭企業,全面帶動全省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

四帶聯動:打造四大中醫藥文化健康旅游帶。以詩路文化帶建設為契機,深入挖掘各地中醫藥文化,整合相關資源和平臺載體,串珠成鏈。重點建設以傷寒學派、紹派傷寒、本草學派等為代表的大運河中醫藥文化健康旅游帶,以錢塘學派、溫病學派、丹溪學派等為代表的錢塘江中醫藥文化健康旅游帶,以醫經學派、溫補學派等為代表的浙東中醫藥文化健康旅游帶,以永嘉醫派、針灸學派等為代表的甌江中醫藥文化健康旅游帶。依托國家級和省級中醫藥健康服務基地建設,全力推動中醫藥跨界延伸發展,打造融合養生文化、山水文脈、遺產景區、生態旅游等元素的四大中醫藥文化健康旅游帶。

六谷集聚:做強六大中藥谷。依托“浙八味”“新浙八味”等道地藥材優勢產區和海洋生物資源優勢,優化提升中藥材種植基地,因地制宜建設一批中藥材規?;N植基地、中藥產業基地,推動中藥種植、中藥材、中藥飲片、提取物及保健品等全產業鏈聯動發展,打造浙中、浙西、浙北、浙西南、浙東南、浙東六大中藥谷。其中,浙中藥谷以金華磐安為中心,聯動武義、東陽、新昌、天臺、仙居等金華、紹興、臺州連片地區;浙西藥谷以臨安、建德、淳安、桐廬等地為主要節點,聯動浙江西部地區;浙北藥谷以安吉、桐鄉等地為主要節點,聯動嘉興湖州地區;浙西南藥谷以柯城、常山、開化、江山、龍泉、慶元、景寧等地為主要節點,聯動衢州麗水全域;浙東南藥谷以永嘉、樂清、平陽、蒼南等地為主要節點,聯動溫州地區;浙東海洋藥谷以海曙、余姚、定海為主要節點,聯動寧波舟山地區。

全域支撐:構建覆蓋全域惠及全民的中醫藥服務支撐網絡。堅持以滿足人民群眾健康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強化中醫藥服務特色優勢,融合互聯網+中醫藥、健康食品、健康養老等領域,構建集中醫藥疾病診療、預防保健、康復服務、疫病防治于一體的全生命周期中醫藥健康服務體系,促進中醫藥服務優質資源均衡發展,保障全體居民享有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中醫藥服務。

三、重點任務

(一)著力打造整合型中醫藥服務體系

全面建設以國家中醫醫學中心、區域中醫醫療中心為引領,省、市、縣級中醫醫療機構為主體,綜合醫院(專科醫院、婦幼保健機構)中醫藥科室為重要組成,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網底,其他中醫醫療機構為補充,社會辦中醫機構充分發展,融疾病診療、預防保健、康復服務、疫病防治于一體的整合型中醫藥服務體系,系統化、科學化推動中醫藥事業發展,全面推進中醫藥健康服務更優質、更惠民、更便民。

完善中醫醫療服務網絡。持續強化中醫醫療資源配置和布局優化,規劃實施中醫醫院強院建設項目,建設中醫藥特色優勢鮮明的現代化綜合性中醫醫院。構建中醫醫療聯合體,強化縣級中醫醫院牽頭的縣域醫共體內涵建設,推進市級中醫醫院組建城市醫療集團,推動省級中醫醫院與城市醫療集團、縣域醫共體形成高層次合作關系。構建中醫優勢特色??企w系,做優做強中醫內科、婦科、骨傷、肛腸、兒科、皮膚科、針灸、推拿、康復以及心腦血管病、腫瘤、腎病、脾胃病和情志病等??茖2?,鼓勵組建中醫藥??坡撁?。到2025年,100%的縣(市)建有一所公立中醫醫院,公立綜合醫院和婦幼保健院設置中醫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實現中醫館全覆蓋,全部配備中醫執業(助理)醫師。

加快推進中西醫結合。整合中西醫診治體系,發揮中西醫結合診療專長,“宜中則中,宜西則西”,在綜合醫院、??漆t院逐步推廣中西醫結合診療模式,打造中西醫協同“旗艦”醫院、“旗艦”科室、“旗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強化臨床科室中醫醫師配備,將中醫納入多學科診療體系,打造中西醫結合團隊。加強中西醫結合學科(??疲┙ㄔO,融通現代醫學高精尖前沿技術配置資源,開展中西醫結合防治重大疾病試點。實施西醫學習中醫專項,對醫院臨床醫師開展中醫藥專業知識輪訓,加強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中醫藥科室建設,增加中醫藥知識技能培訓,探索將必要的中醫藥培訓內容納入醫師繼續教育中。將中西醫結合工作成效納入公立醫院績效考核。

專欄13  中醫醫療服務網絡建設行動

1.中醫特色醫院建設行動。開展省、市、縣三級中醫醫院中醫特色化建設,強化以中醫藥服務為主的辦院模式和服務功能,打造現代化綜合性中醫醫院,實施10個左右現代化綜合性中醫醫院建設項目。

2.中醫藥特色??平ㄔO行動。圍繞重大疾病中醫診療和中醫優勢專科,推進省、市、縣三級中醫優勢重點專科建設,實施100個中醫藥特色專科建設項目。

3.中西醫協同“旗艦”建設行動。加強中西醫結合診療模式推廣,推進中西醫協同攻關,建設一批中西醫協同“旗艦”醫院、“旗艦”科室、“旗艦”基層醫療機構。

4.中醫藥基層服務網絡建設行動。推進100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館建設,加快提升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實現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館全覆蓋。

(牽頭單位:省衛生健康委)

提升中醫醫療服務能級。強化中醫藥服務“龍頭”,支持有條件的中醫醫院依托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工程、中醫臨床研究基地等重大建設項目,建設成為中醫藥優勢突出、醫療質量和管理水平達到國內一流水平的中醫醫院,創建國家中醫醫學中心和區域中醫醫療中心,布局建設一批省級中醫醫學中心和區域中醫醫療中心,建設一批創新類、繼承類、服務類和基層優勢類中醫藥重點學科,全力打造中醫藥“醫學高峰”。支持有條件的設區市建設中醫藥基礎和臨床研究平臺。全面推進中醫藥療效臨床評估,篩選臨床療效顯著的名方名術名藥,推廣應用浙派中醫“百醫百方”。

專欄14中醫高峰建設行動

1.中醫醫學中心和區域中醫醫療中心。圍繞中醫臨床關鍵要素和重點目標,優化資源配置,創建國家中醫醫學中心和區域中醫醫療中心2個以上,建設省級中醫醫學中心1-2個,省級中醫醫療中心5個。

2.重點學科建設。規劃布局100個省級中醫藥重點學科,“十四五”期末,力爭進入全國前3的中醫學科數量達5-8個,前10的學科數量達20個以上,新增國家中醫藥重點學科8個。

(牽頭單位:省衛生健康委)

構建新時代中醫藥應急防治體系。建立健全中醫藥分級分層疫病防治、應急響應和應急指揮機制,完善中醫藥“關口前移、深度介入、全程參與”的重大疫情救治制度。健全中醫藥疫病防治體系,建設好國家疫病防治基地(隊伍)、中醫緊急醫學救援基地(隊伍),支持有條件的市、縣建設中醫醫院疫病防治基地、疫病病區,推動二級以上公立中醫醫院依托現有人員力量組建中醫疫病防治隊伍,推進二級以上公立中醫醫院規范設置發熱門診和預檢分診點。全面形成以國家和省級疫病防治基地為龍頭,市級為骨干,縣級為基礎的疫病防治網絡。

專欄15中醫藥應急體系建設行動

1.中醫疫病防治基地和中醫緊急醫學救援基地建設行動。加強國家中醫疫病防治基地、國家中醫緊急醫學救援基地建設,提升依托中醫醫院設施條件,加強肺病科、急診科、重癥醫學科、感染科、腦外科、胸外科、燒傷外科、骨傷科等重點??平ㄔO,配置符合生物安全二級以上標準的臨床檢驗實驗室,按照相應要求建設相應病房和病區,并配置基本設備裝備。

2.中醫疫病防治隊伍和中醫緊急醫學救援隊伍建設行動。提升衛生應急技術裝備水平、強化中醫緊急醫學救援、醫學防治理論技術方法和現代醫學技術培訓和演練,打造一流的國家級中醫疫病防治隊伍和中醫緊急醫學救援隊伍。

3.中醫醫院公共衛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設行動。推進二級以上中醫醫院發熱門診規范化建設,加強納入傳染病定點收治(后備)醫院的中醫醫院基礎設施建設和設備升級,加強重大疫情救治中西醫結合聯合診治制度,實施30個中醫醫院公共衛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設項目。

(牽頭單位:省衛生健康委)

積極發展中醫預防保健服務。豐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中醫預防保?。ㄖ挝床。﹥热?,明確各級中醫醫院的治未病中長期發展目標,培育推廣20項中醫藥預防保?。ㄖ挝床。└深A方案。把中醫“治未病”的理念體現到診療服務全過程,圍繞中醫預防保健服務的特點優化科室設置、診療流程和診療行為,探索行之有效的中醫預防保健服務模式。推進中醫藥服務與臨床服務、公共衛生服務和大眾體育健身深度融合。加快在縣域范圍內形成中醫預防保?。ㄖ挝床。┓阵w系,實現家庭醫生團隊中醫服務全覆蓋。規范中醫養生保健服務,普及中醫養生保健方法。

專欄16中醫預防保健服務體系建設行動

1.中醫預防保健服務體系建設行動。全面加強省、市、縣三級中醫類醫療機構治未病科室(中心)建設,完成30家醫院治未病科室(中心)建設。

2.制定中醫預防保?。ㄖ挝床。└深A方案??h級以上公立中醫醫院100%建有規范化的治未病科(中心),培育推廣20項中醫藥預防保?。ㄖ挝床。└深A方案。

(牽頭單位:省衛生健康委)

充分發揮中醫藥在疾病康復中的重要作用。加強中醫康復中心和中醫特色的康復醫院建設,強化中醫藥康復服務,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康復服務供給,夯實中醫藥康復服務基礎。發揮中醫康復特色優勢,開展亞專科細化的康復教育、康復評定、康復治療、康復隨訪等服務。依托現有資源布局建設一批中醫康復中心,三級中醫醫院和二級中醫醫院設置康復(醫學)科的比例分別達到100%和80%,所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均可提供中醫藥康復服務,鼓勵其它提供康復服務的醫療機構普遍能夠提供中醫藥康復服務。改善中醫藥康復服務條件,提升服務能力,加強中醫藥康復人才隊伍建設。

專欄17中醫康復服務能力建設行動

1.中醫藥康復服務能力建設行動。依托現有資源,建設2個以上省級中醫康復中心,使其成為中醫藥康復醫療中心、人才培養中心、技術推廣中心、科學研究中心,發揮示范引領作用。遴選20個以上的中醫醫院康復科和中醫特色突出的康復醫院中醫科、綜合醫院康復科,開展中醫醫院康復能力和康復醫院中醫科室服務能力建設。

2.中醫藥康復人才培養行動。在中醫藥特色人才培養工程中加強中醫藥康復人才培養專項,培養一批中醫康復人才。面向基層醫療服務人員開展中醫藥康復適宜技術培訓5000人,突出中醫康復技術培訓,提升基層醫療服務人員中醫康復技能和水平。

3.中醫康復示范標準建設行動。開展中醫康復臨床服務技術和方法研究,針對心腦血管病、糖尿病等慢病和傷殘以及運動損傷等,梳理優化相關中醫康復技術和方案,開展臨床規范化研究并推廣應用。制定20項以上中醫康復單元相關疾病或功能障礙的技術規范、臨床指南、康復服務技術包等,滿足中醫康復臨床實踐的指導需求。

(牽頭單位:省衛生健康委)

推進社會辦中醫高質量發展。把中醫藥作為社會辦醫的優先領域,加強社會辦中醫醫療機構的規范化管理,提升服務品質。鼓勵社會力量優先舉辦骨傷、肛腸等中醫專科醫院,發展中醫特色的婦科、兒科、康復醫院和護理院等醫院,支持提供中醫特色的老年人居家醫療服務,鼓勵社會力量舉辦連鎖中醫醫療機構。推進公立中醫醫院與社會辦中醫醫療機構加強業務合作,開展多種形式的人才交流與技術合作。支持有資質的中醫專業技術人員特別是名老中醫開辦中醫門診部、診所。完善中醫診所備案管理制度,鼓勵取得《中醫(專長)醫師資格證書》的人員在基層開辦中醫診所,鼓勵公立中醫醫療機構聘請其在相應崗位執業。

(二)著力構建現代中藥產業體系

聚焦產業化方向,大力提升中藥產業發展質效,補齊中藥產業延鏈補鏈強鏈關鍵環節,促進全產業鏈供應鏈協同融通,突出中藥產業富民,因地制宜、分區分塊布局發展中藥材產業,做大做強道地藥材產業基地和中藥產業集群,建立健全中藥產業高質量發展體系,切實打響“浙產中藥”品牌。

品質發展中藥材種植業。加強中藥材原產地(種源、種質)、地理標志和品牌保護,依托中藥資源普查,建立中藥資源數據庫、種質庫和保護圃。加強珍稀瀕危野生藥用動植物保護以及中藥材替代品研究開發利用,選育一批道地中藥材和優勢藥材新品種。推進中藥材種子種苗繁育基地建設。推行中藥材生態種植、野生撫育和仿生栽培。爭取鐵皮石斛、靈芝、山茱萸等食藥物質管理試點。深化“公司+基地+農戶”訂單生產模式,推廣“規模+特色+林旅”三產融合發展模式。推廣糧藥輪作、林間套種模式,加強林下道地中藥材基地認定和管理,倡導以訂單形式聯建穩定的林下道地中藥材生產基地。穩定中藥材優勢產區重點縣(市、區)種植規模,強化分區分類指導農戶開展中藥材規范化種植,穩步擴大規范化種植面積。加強道地藥材規范化種植基地建設,持續推進“道地藥園”建設和中藥材特色強鎮培育,支持有條件、有資源的地方重點引進有影響力的企業,擴大中藥材產地化加工規模,推動特色中藥材全產業鏈發展。

專欄18  中藥材規范化種植基地

1.道地藥園。以六大中藥谷為重點區域,突出“道地性”,建設一批高品質“道地藥園”、GAP基地、“三無一全”基地等。到2025年,建有省級道地園示范基地100個、中藥材種子種苗繁育基地30個、林下道地中藥材種植基地50個。

2.中藥材特色強鎮。持續推進國家和省級中藥材特色強鎮建設,深挖特色中藥材優勢和品種潛力,推進優勢藥材規模化規范化種植,加大精深加工產品開發,以標準化、品牌化進一步提高中藥材附加值。

(牽頭單位:省農業農村廳,配合單位:省藥監局、省林業局)

做強做優中藥產業鏈。大力發展中成藥生產、中藥飲片加工和中藥配方顆粒,加快推進中藥材加工設備、高端智能中藥特色裝備等領域發展,鼓勵區域性中藥煎煮配送、質量檢測等中心建設,拉長做寬產業鏈。綜合運用補助、貼息、擔保等金融手段,多方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全產業鏈發展。支持各地依托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建設中藥產業基地,在落實“三線一單”生態環境管控要求的前提下,推進中醫藥產業項目合理布局,集中力量建設一批中藥產業平臺,加快推進中醫藥領域“新星”產業集群建設,爭取國家中醫藥重大產業項目落戶布局。開展現代中藥企業梯隊培育工程,支持中藥龍頭企業和創新型企業集團化、平臺化發展,打造一批中醫藥產業“鏈主型”企業,引育一批中藥高新企業、中醫藥高端設備制造企業。推進道地藥材、中藥飲片規?;?、一體化加工,推廣“共享車間”試點,支持中藥生產企業裝備升級、技術集成和工藝創新。到2025年,形成3-5項智能化中藥單元生產技術,3-5個中藥綠色、智能車間或智能工廠。實施“浙產中藥”品牌培育行動,持續擦亮國藥品牌,開展“浙產名藥”產品評選,打造一批中藥領域“拳頭”產品。

專欄20中藥企業梯隊培育工程

1.培育超十億級中藥龍頭企業。實施中醫藥領域“鳳凰行動”“雄鷹行動”,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知名度和競爭力的中醫藥龍頭企業,積極招引全球領軍型醫藥企業,支持在浙江設立中醫藥領域研發中心和生產基地。到 2025年,培育超十億級中藥龍頭企業達到20家左右。

2.壯大高成長性中藥企業。搭建高成長性企業對接平臺,推進企業與高校院所、服務機構、應用領域緊密合作,引導中藥龍頭企業與中小企業開展專業協作,推動一批中藥新產品的研發、試驗和產業化,形成一批擁有核心技術和發展潛力的高成長性企業。開展中藥領域“雛鷹行動”,培育一批中藥領域“隱形冠軍”。

3.打造數字化中藥企業。依托醫藥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開展中藥工廠智能化試點示范;推廣中藥材產地初加工和中藥材中藥飲片加工“共享車間”試點;鼓勵各地加大對醫藥企業實施的技術改造和信息化建設項目支持力度。

(牽頭單位:省經信廳)


專欄21  “浙產中藥”品牌培育行動

加大“品字標浙江制造”“品字標浙江農產”品牌賦能,推進“新浙八味”區域性公共品牌的注冊和保護,創建一批以浙產優勢特色藥材為主要原料、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中藥及保健產品;滾動開展中藥品牌產品推薦,培育認定一批高品質的“浙產名藥”,鞏固和擴大品牌影響力。

(牽頭單位:省經信廳,配合單位:省市場監管局、省農業農村廳、省衛生健康委、省林業局)

構建中藥現代流通體系。加強中藥材產銷平臺對接,圍繞特色市場及重要集散地提升,加快建設集加工、包裝、倉儲、質量檢驗、追溯管理、電子商務、現代物流配送于一體的中藥材倉儲物流中心。推動磐安“浙八味”特產市場打造中藥產業現代市場和流通交易平臺,支持舉辦中國(磐安)中藥材交易博覽會、中國浙西(千島湖)中藥材交易博覽會等交易活動。創新“互聯網+道地藥材+基地農戶”新模式,提升道地藥材現代流通力。到2025年,培育一批中醫藥貿易骨干企業,建設一批現代中藥物流倉儲中心。

強化中藥質量安全保障。嚴把藥材質量關,研究建立全過程全周期的中藥質量管控體系,打造“浙產中藥”全程追溯管理數字平臺,提升全省中藥整體質量控制水平。加快林下道地中藥材溯源體系建設及林下道地藥材基地的培育。推動中藥生產企業使用源頭明確的中藥材原料,支持中藥企業積極參與中藥材、中藥飲片和中成藥等產品標準制定完善。探索實施“種好藥、創好藥、制好藥、用好藥”生產全過程質量管理規范激勵政策,改善市場競爭環境,建立中藥動態價格調整機制,促進中藥飲片優質優價。加強第三方質量檢測平臺建設,不斷提升現有檢驗機構、研究院所和生產企業的中藥材檢驗檢測能力。

(三)著力創新“中醫藥+”跨界融合體系

加強中醫藥健康服務的數字化改革賦能,推動中醫藥向健康食品、休閑旅游、養生養老等領域的跨界延伸,促進中藥材種植助力鄉村振興、推動富農增收,加快構建“中醫藥+”融合發展新格局。

中醫藥+互聯網健康服務。實施“浙里中醫”“互聯網+”工程,依托浙江“健康云”,加強中醫醫院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推進中醫電子病歷和電子健康檔案連續記錄及醫療機構之間的信息共享,形成覆蓋全省、優質資源可及的中醫遠程醫療服務網絡。推進智慧中醫院建設,實現中醫醫療流程再造和服務迭代升級,推廣“智慧藥房”。鼓勵互聯網中醫醫院、掌上中醫醫院等建設,開展線上線下一體化服務。推動中醫藥融入未來社區建設,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館健康信息平臺建設。探索線上會診中心和線下醫療機構相結合、基層醫生與名中醫對接、5G+數字中醫等中醫醫療服務新模式,大力發展中醫藥電商,提升傳統中醫藥在數字時代的競爭力。

專欄22  “浙里中醫”“互聯網+”工程

1.建設“浙里中醫”“互聯網+”平臺。依托浙江“健康云”,形成覆蓋全省、優質資源可及的中醫遠程醫療服務網絡,為患者提供中醫領域在線咨詢、網上復診、家庭醫師網上簽約等服務。推行“服務+監管”一體化,通過數據接入對提供互聯網中醫診療服務的機構進行監管。

2.中醫醫院智慧化建設試點。加快建設中醫醫院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中醫遠程會診、智能輔助診斷、AI 輔助中藥開方、中醫醫用機器人等智慧應用的基礎支撐,推進中醫電子病歷和電子健康檔案連續記錄及醫療機構之間的信息共享。

3.建設“智慧藥房”。打造中藥房智能綠色無紙化信息系統,改造配藥取藥等一系列流程,運用二維碼智能管理,實現質量可追溯,創新傳統中藥房模式,提高中藥師的工作效率,縮短患者的取藥等待時間?!笆奈濉睍r期,實施100個“智慧藥房”建設項目。

4.提升基層中醫藥服務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診療信息化系統支撐,重點建設中醫館健康信息平臺、中醫分級診療管理系統、基層中醫藥服務“云平臺”等內容。

(牽頭單位:省衛生健康委)

中醫藥+健康食品。培育壯大中醫藥健康食品產業,以滿足疲勞緩解、睡眠促進、體重控制、四時養生、女性周期調節與兒童發育等人民群眾健康需求為重點,開展保健品、食療產品和功能性化妝品等中醫藥健康養生產品研發。積極弘揚藥膳文化,發揮藥膳在預防保健中的作用,開發藥湯養生、民族藥膳、食藥物質功能食品等藥膳產品,持續開展“浙江省十大藥膳”評選活動,鼓勵各地結合“百縣千碗”推介活動,因地制宜打響特色藥膳品牌。

中醫藥+健康養老。大力發展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發揮中醫藥在疾病預防、慢性病管理、疾病治療和康復中的獨特作用,推廣中醫藥適宜技術產品和服務,總結推廣中醫藥特色的“醫養結合”經驗,促進中醫醫療資源進入養老機構、社區和居民家庭。建立健全中醫醫院與養老機構合作機制,通過建設中醫醫療養老聯合體等多種形式,整合中醫醫療、康復、養老和護理資源,為老年人提供治療期住院、康復期護理、穩定期生活照料以及安寧療護一體化的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鼓勵支持麗水、衢州等地發展以中醫藥和畬醫藥為特色的康養產業,建設面向多層次健康養老需求的中醫藥康養小鎮和養老社區,打造長三角旅居康養目的地。

中醫藥+休閑旅游。推動中醫藥產業與旅游業的有機融合,充分發揮我省“森林康養”的產業優勢,大力發展以中醫藥文化傳播和體驗為主題,復合中醫養生、康復、休閑、科普等功能的中醫藥健康旅游。培育一批國家級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和省級中醫藥文化養生旅游示范基地,打造一批中醫藥特色小鎮和特色街區。強化體醫融合,積極推動中醫藥休閑健身發展,加大太極拳、五禽戲、八段錦等傳統健身項目推廣力度。以詩路文化帶建設為契機,整合串連大運河、錢塘江、浙東唐詩之路、甌江沿線的中藥材種植基地、名醫館、中藥企業、中藥市場、中醫藥博物館、研學教育基地等,打造中醫藥文化主題精品旅游線路。

中醫藥+鄉村振興。圍繞推進鄉村振興和26縣高質量跨越式發展,將中藥材種植作為促進農民增收重點產業,因地制宜推進“浙八味”“新浙八味”等道地藥材以及畬藥等民族藥種植,推動鄉村資源全域化整合和多元化增值。依托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科技園區、農產品加工園、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等,打造農村中醫藥產業發展的平臺載體,延伸中藥材種植產業鏈,打造一批農村中藥產業發展集聚區、重點縣和鄉鎮,同時,以中藥材種植帶動鄉村旅游等同步發展,助力鄉村振興、富農增收。

專欄23中醫藥特色街區和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建設行動

1.提升中醫藥特色街區。全面推進杭州五柳巷、杭州拱墅區橋西、杭州河坊街、寧波藥行街、溫州南塘、金華勝利街-古子城等中醫藥特色街區發展,推進蘭溪藥皇廟中醫藥特色街區建設,打造特色鮮明的中醫藥融合發展街區。(牽頭單位:各相關設區市政府)

2.創建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基地。深化推進國家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和省中醫藥健康文化養生旅游示范基地創建工作,不斷增強示范基地發展后勁,大力推動旅游與中醫藥文化養生產業融合發展?!笆奈濉睍r期,培育認定省中醫藥文化養生旅游示范基地40家,爭取創建國家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區和示范基地1-2家。(牽頭單位:省文化和旅游廳,配合單位:省衛生健康委、省農業農村廳、省林業局)

(四)著力構筑高水平中醫藥科技創新體系

聚力傳承創新,深挖中醫藥精華,強化中西醫科技協同攻關,高水平打造多學科融合、多資源共享的中醫藥科研創新平臺,構建產學研用一體、協同高效開放的科技創新體系,助推生命健康科創高地建設。

加快探索中醫藥現代化實踐新路徑。聚焦中醫理論創新、服務體系重塑、適宜技術更新、診療陣地前移、中藥制劑研發、人才隊伍培養、現代中藥產業拓展等領域,探索實踐中醫藥現代化發展路徑,在健康中國建設、生命科學發展中釋放具有新時代特征的中醫藥新優勢。加強中醫藥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推廣研究,提升中醫藥原創理論和原創科技的活力和競爭力。深入研究中醫藥在標準化基礎上的個性化發展機制。充分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等現代技術手段,推進中醫數字化改革與發展。探索建立適合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評價新體系,加快中醫核心病機理論的現代詮釋與創新,強化中醫藥傳統診療方法與現代診療技術的深度融合,加快形成一批基于循證和科學評價的重大疾病的新療法、新方案,提升中醫療效。

強化中醫藥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中醫藥領域研究融入全省“雙尖雙領”計劃,建立和完善符合中醫藥特點的科研體系。加強古典醫籍精華的梳理和挖掘,全面繼承經典學術理論、流派及學說,繼承當代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思想和臨床診療經驗。強化循證醫學研究。加大中醫藥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力度,圍繞重大疑難疾病、罕見疾病、重大傳染病等,強化中醫藥基礎理論、疾病病機、診療規律、防治技術等攻關研究。圍繞中藥材新品種選育、道地藥材評價及品質研究、醫療機構中藥制劑真實世界研究、中藥質量控制、中藥有效性和安全性評價、中醫器械和中藥制藥設備研發等重點領域,設立中醫藥科技創新專項,到2025年,全省實施20項中醫藥重大研發項目,力爭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

專欄24中醫藥科研創新專項行動

1.重大疑難疾病及中醫優勢病種中醫藥防治研究。圍繞重大疑難疾病、罕見疾病、重大傳染病等,強化中醫藥基礎理論、疾病病機、診療規律、防治技術等領域研究,組織實施一批重大項目。(牽頭單位:省科技廳,配合單位:省衛生健康委)

2.中藥藥物及中醫藥關鍵技術裝備研發專項。聚焦中醫優勢病種的中藥創新藥、中藥改良型新藥、古代經典名方中藥復方制劑等中藥新藥研發和中醫器械、中藥制藥設備等重點領域,組織實施一批重大項目。(牽頭單位:省科技廳,配合單位:省衛生健康委)

3.中醫藥知識產權保護應用體系建設研究專項。全面推進中醫藥知識產權保護體系構建研究,開展經典名方產品知識產權保護、中醫藥專利成果轉化機制研究。(牽頭單位:省市場監管局)

建設高能級科技創新平臺。支持高校、科研院所、龍頭企業等聯合共建多學科融合科創平臺,強化中醫藥與系統生物學、大數據、人工智能等跨學科研究。構建中醫藥科研平臺體系,加快建設中醫藥省級重點實驗室、省級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中醫藥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高能級科創平臺,高水平建設國家級重點研究室、重點學科、臨床研究機構等科創載體。加強與中國中醫科學院緊密合作,謀劃建設中國中醫科學院浙江分院。加強浙江省名中醫研究院建設。支持“醫研校企”共建中醫藥領域省級企業研究院、高新技術企業研發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鼓勵與海外高水平大學合作開展中醫藥研究。

專欄25中醫藥科研創新平臺

1.建設中醫藥重點實驗室。支持浙江中醫藥大學與中國中醫科學院合作,爭取院士工作站落戶,全面推進中醫藥科技創新工作,爭創省級重點實驗室?!笆奈濉睍r期,建設10個以上中醫藥重點實驗室、3個以上省級重點實驗室。支持重點省級中醫藥科研平臺爭創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牽頭單位:省科技廳,配合單位:省衛生健康委)

2.打造中醫藥研發轉化平臺。做強浙江省中醫藥研究院,支持浙江省中醫藥研究院青山湖科創園區高水平打造面向全省、輻射全國的區域中醫藥研究與轉化中心,謀劃建設中國中醫科學院浙江分院。支持有條件的設區市建設中醫藥基礎和臨床研究平臺,支持浙江中醫藥大學衢州研究院、浙江中醫藥大學衢州研究生院、浙江中醫藥大學中醫藥科學院麗水研究院建設。(牽頭單位:省衛生健康委,配合單位:省科技廳、各設區市政府)

3.加強中醫藥企業科研平臺建設。支持中醫藥企業科研水平提升,重點推進“醫研校企”共建一批企業研究院、高新技術企業研發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牽頭單位:省科技廳,配合單位:省發展改革委)

4.加強中醫藥長三角研究院建設。在嘉興市打造教學科研臨床融合、區域上下聯動、中西醫協同相結合的,集產、學、研、醫于一體的中醫藥發展平臺。(牽頭單位:嘉興市政府,配合單位:省科技廳、省衛生健康委)

推動中醫藥產品創新。加大中藥制劑、中藥配方顆粒、中藥新藥研發及推廣應用,鼓勵開展中藥經典名方及中藥二次開發研究,研制具有競爭力的名方名藥。加強對民間經典名方的搜集整理,做好科學循證,建立合作開發和利益分享機制。加強中藥院內制劑開發利用,制定扶持政策,加速研發一批療效確切、臨床價值高的特色創新中藥。加強新食品原料及食藥物質產品開發與應用。

促進中醫藥科技成果轉化。聚焦中醫藥產業鏈重點,遴選并組織實施一批示范帶動性強的中醫藥產業鏈協同創新轉化項目。建設一批中醫藥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提升磐安中藥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支持各地中醫藥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建設,培育壯大中醫藥科技市場,遴選優秀科技成果,加快中醫藥技術開發和科技成果轉化。加強中醫藥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打造中醫藥關鍵技術、產品研發、成果轉化和應用平臺。完善符合中醫藥自身發展規律的科研評價體系,健全賦予中醫藥科研機構和人員自主權的管理制度,構建中醫藥知識產權和科技成果轉化權益保障機制,推動一批中醫藥科技成果應用和產出。推動中醫藥創新藥物、中醫藥醫療器械在浙江注冊批件并投資生產。

(五)著力建設高素質中醫藥人才引育體系

遵循中醫藥人才成長規律,立足中醫藥教學特色,聚焦關鍵環節,加大中醫藥高層次人才引進和培養力度,全面優化中醫藥人才教育體系,創新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強化師承教育,全面推進中醫醫學人才培養量質齊升,打造一支梯度合理的高素質中醫藥人才隊伍。

高水準發展一流中醫藥教育。穩步擴大中醫藥專業人才招生規模,全面提升中醫藥人才培養質量。深化中醫藥教育改革,優化中醫藥類專業課程體系,強化以中醫藥課程為主、先中后西的專業課程設置,大幅提高中醫經典課程比重,增設中醫疫病課程,以提升中醫思維培養和中醫臨床技能為主線,完善中醫藥教育評價體系。加強醫學院校中醫藥課程教學,將中醫藥課程列為本科臨床醫學類專業必修課和畢業實習內容。全面推進中醫和中藥學科建設,爭創國家一流學科,將浙江中醫藥大學打造成國內一流的中醫藥大學,支持溫州醫科大學等有條件的高校設立中醫藥二級學院(系),支持高等院校、職業學校加強中醫藥專業建設。擴大中醫藥相關專業招生規模和中醫類碩士、博士研究生招生規模。探索建立中西醫融合全科醫生培養模式,試點開展九年制中醫藥本碩博貫通和中西醫結合培養。加強新醫科建設,打造一批中醫藥一流專業、一流課程和一流教材。加強中醫藥畢業后教育培訓模式,強化高校附屬醫院中醫臨床教學職能,健全完善“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

專欄26  一流中醫藥教育提升工程

1.支持浙江中醫藥大學創建“雙一流”大學。加強中醫醫學教育建設,強化中醫藥與理科、工科、文科等交叉融合,按照國內“雙一流”大學建設要求,加大省部局共建力度,爭創中醫和中藥領域“雙一流”建設學科。(牽頭單位:省教育廳)

2.實施中醫藥學科建設行動。加強全省醫學院校中醫藥學科建設,鼓勵設置中醫藥專業的高校積極參加相關專業認證,鼓勵符合條件的高校設置中醫養生學、中醫康復等服務生命全周期的中醫學類專業,打造一批特色鮮明的省級中醫藥線上一流課程,編寫推廣一批符合中醫藥教育規律的核心課程教材。(牽頭單位:省教育廳)

3.實施中醫藥臨床教學基地能力建設行動。圍繞中醫藥人才培養需求,全面加強中醫臨床教學基地建設,到2025年,打造3-5個左右省級中醫臨床教學培訓示范中心,爭取入圍1-2個國家級中醫臨床教學培訓示范中心。(牽頭單位:省衛生健康委,配合單位:省教育廳)

4.實施卓越中醫師教育培養計劃2.0。加強德醫雙修的高素質中醫人才培養,傳承創新中醫藥教育,著力培養大批卓越中醫學人才。到2025年,建設10個中醫藥一流專業、100門中醫藥一流課程和10個全科醫學實踐教學示范基地。加快推進現代信息技術與中醫藥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全維度打造醫德高能力強的中醫藥教師隊伍,全面提高中醫藥人才培養質量。(牽頭單位:省教育廳)

加大中醫藥高層次人才引育。多渠道引進一批院士、國醫大師、全國名中醫等,培育一流中醫藥學科團隊,培養一批高水平中醫臨床和中醫藥創新型領軍人才。加強中醫藥領域高層次人才選拔,繼續開展省“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生命健康專項遴選和省國醫名師、省名中醫選拔,將中醫藥專技人才納入生命健康專項遴選范圍。聯動中醫藥院校、浙江省名中醫研究院、高水平中醫醫院等,建立中醫藥人才協同培養機制。注重中醫藥學術技術帶頭人、中青年技術骨干和傳承人選拔和培養,深入實施“杏林工程”“岐黃使者”培育項目,優先推薦中醫藥人才申報浙江省“萬人計劃”。到2025年,新增國醫大師1-2名、全國名中醫3名左右、岐黃學者5-7名,省級名中醫60名以上、“岐黃使者”30名以上。健全中醫藥師資培養培訓體系,造就一批教學名師和教學團隊。

加強中醫藥傳承創新型人才培養。完善師承教育模式,增加師承教育項目,推動“老帶新、老育新”,做好傳承導師的遴選、傳承弟子的錄用、傳承模式的設計、傳承效果的考核,科學銜接學位教育體系。加強名中醫人才梯隊建設,推進省、市、縣名中醫評選機制改革,建設名中醫工作室。加強中醫藥傳承創新團隊建設。建立與職稱評審、評優評先等掛鉤的高年資中醫師帶徒制度,績效工資分配對承擔帶徒任務的中醫醫師適當傾斜。強化中醫藥師承標準化建設,加強中醫藥師承教育過程管理,將師承教育貫穿臨床實踐教學全過程。實施中醫藥工匠納入新時代工匠培育工程,建設中醫藥人才培訓基地,推進中醫藥傳統技能代際傳承。加強中醫康養人才培養力度,推進“中醫+”復合型人才培養改革。

壯大基層中醫藥人才隊伍。加大中醫全科醫師培養力度,實施中醫全科醫師倍增計劃。實施基層中醫藥人才培養工程,建立吸引和穩定基層中醫藥人才保障的長效激勵機制。依托中醫藥院校和中醫醫院,通過??茖2∵M修、專題研修等多種途徑,培養基層中醫藥骨干人才,建立一支專業理論扎實和臨床實踐豐富的基層中醫藥人才隊伍。開展基層在職在崗衛生技術人員中醫藥知識與技能培訓。探索試點基層中醫藥人才訂單培養模式,采取縣招縣用省補方式,面向基層培養鄉土型、本土化中醫藥人才模式。加強基層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建設,以師承方式培養基層實用型人才。

專欄27  杏林工程

1.中醫藥高層次人才培養計劃。打造一批具有深厚中醫藥理論基礎和學術經驗、較高的中醫藥傳承創新能力、掌握現代科學研究方法的中醫藥高層次人才隊伍,持續深化“杏林工程”,力爭培育中醫藥領域的杰出人才20名、領軍人才40名和拔尖人才1000名,創建省級以上名中醫工作室100個。

2.中醫醫師規范化培訓計劃。建設國家中醫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13個,滾動實施中醫醫師和中醫全科醫師規范化培訓項目,每年培訓中醫醫師、中醫全科醫師(含轉崗)分別達700名、200名。

3.基層中醫藥人才能力提升計劃。滾動實施基層中醫藥人才能力提升項目,每年選派200名基層中醫全科醫生、骨干人才進修學習,每年培養中醫藥技能人才1000人以上。

(牽頭單位:省衛生健康委)

(六)著力完善中醫藥文化傳播和開放發展體系

加強中醫藥文化資源開發利用,推進中醫藥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統籌中醫藥文化對外交流、文化傳播和貿易,全力打造“浙派中醫”文化品牌,提升浙江中醫藥服務國際影響力。

加強中醫藥文化保護研究。大力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傳統醫藥類項目的保護和傳承,積極推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申報。推進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傳承,開展數字化、影像化項目記錄研究。加強中醫藥文物、古跡的保護,鼓勵各地整合利用現有博物館資源展示中醫藥傳統文化,支持各類民間中醫藥博物館的建設和發展。梳理浙江中醫藥發展源流與脈絡,整理醫學文獻古籍,編撰“浙派中醫”系列叢書,建設省中醫藥古籍和傳統知識數字圖書館。支持中醫藥文化研究機構建設與發展,創建高水平的中醫藥文化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建浙派中醫研究平臺,開展中醫藥文化保護傳承研究。

專欄28  中醫藥文化活態傳承行動

組織實施一批中醫藥活態傳承項目,推進“浙派中醫”流派學術研究傳承,推進名老中醫學術思想整理和診療技術模式傳承,開展民間中醫藥特色技術保護。

(牽頭單位:省衛生健康委,配合單位:省文化和旅游廳)

深化中醫藥文化普及推廣。持續開展中醫藥科普知識宣傳,提升全省居民中醫藥健康文化素養。實施中醫藥文化傳播行動,支持中醫藥文化館、宣傳教育基地、文化科普協會等建設,建立省級中醫藥文化科普巡講團,推進中醫藥文化進校園、進機構、進鄉村、進社區、進家庭等。加快建設中醫藥文化網上傳播陣地,緊抓短視頻宣傳、直播推廣等新應用風口,加強中醫藥相關客戶端、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建設。加強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興技術在中醫藥文化領域的應用,推進中醫藥文化資源和文化產品虛擬化、可視化、互動化發展。加強中醫藥相關文創產品、文化禮品、生活用品、影視作品等衍生產品開發,加快中醫藥文化產業發展,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打造一批中醫藥文化產業園區、文化創意街區。

專欄29  中醫藥文化傳播行動

1.開展“浙派中醫”宣講活動。依托“浙派中醫”講師團和論壇常態化開展宣講活動,開設媒體欄目,宣傳展現“浙派中醫”源遠流長、學派紛呈的歷史底蘊,推動守正出新、厚德仁術的文化內涵建設。

2.宣傳當代“浙派中醫”代表。全面融入“最美浙江人”宣傳我省國醫大師、全國名中醫、省國醫名師、省名中醫以及其他優秀醫師的醫德醫風、學術思想。

3.編撰“浙派中醫”系列文化叢書。梳理浙江中醫藥發展源流與脈絡,整理醫學文獻古籍,出版“浙派中醫”歷代文獻精華、名醫學術精華、流派世家研究精華、浙江中醫藥文化等叢書,全面展現浙江中醫藥學術與文化成就。

4.打造中醫藥文化精品。組織、拍攝反映浙江中醫藥歷史文化與當代發展風貌的紀錄片、宣傳片。辦好中醫藥專題欄目,深化中醫藥文化大講堂建設。鼓勵創作以“浙派中醫”發展歷史為背景的小說、影視劇。

5.中醫中藥中國行系列活動。持續開展中醫中藥中國行系列活動,普及中醫藥健康養生知識和方法,提升中醫藥文化影響力。推進中醫藥進校園,修訂《中醫藥與健康》小學教材。推進中醫藥進農村文化禮堂,豐富農村文化禮堂內容載體。遴選中醫藥科普文化巡講專家20名。建設30個中醫藥文化知識角。

(牽頭單位:省委宣傳部,配合單位:省文化和旅游廳、省教育廳、省衛生健康委、省社科聯)

推動長三角中醫藥一體化發展。建立健全長三角中醫藥發展協作機制,立足浙江中醫藥優勢和特色,強化頂層設計,提高政策協同,促進理念融合、資源整合、標準耦合,促進要素流通、信息互通、產業貫通,聚焦中醫藥服務模式、中醫藥產業發展、中藥質量監管等方面,協同組織實施一批重大工程、重大項目,深化中醫藥教育、文化、科研、醫療服務、產業等領域合作,共同促進長三角中醫藥一體化高質量發展。

促進中醫藥對外交流合作。利用世界健康大會、世界中醫藥互聯網大會、世界互聯網大會、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等大型活動平臺,組織中醫藥專題論壇、展覽等,支持衢州等地承辦好第七屆中國中醫科學大會、世界針灸康養大會等具有影響力的中醫藥主題盛會,結合杭州亞運會啟動“中醫藥與世界”大型展示宣傳活動。加快中醫藥文化海外傳播,促進國際社會廣泛接受中醫藥,在境外文化和旅游推廣活動中疊加中醫藥文化交流的功能,加快推進中醫藥文化“走出去”步伐。在援外醫療中進一步增加中醫藥服務內容。構建多層次中醫藥國際交流合作,支持外國留學生來我省學習中醫藥專業。

專欄30  中醫藥文化重大平臺

1.建設一批中醫藥博物館。鼓勵各地整合利用現有博物館資源展示中醫藥傳統文化,支持各類民間中醫藥博物館建設和發展。

2.建設一批中醫藥文化研究基地。加強中醫藥文化相關學科和中醫藥文化研究機構建設與發展,打造高水平的中醫藥文化人文社科研究基地。

3.建設一批中醫藥文化宣教基地。打造形式多樣、特色鮮明的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推廣基地,到2025年培育認定6個省級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積極爭創1-2個國家級中醫藥文化宣教基地。

4.打造一批中醫藥文化科普組織。鼓勵建立各級各類中醫藥科普基地、科普協會等機構與組織,深入研究、挖掘、創作中醫藥文化科普作品,提升中醫藥的公眾知曉度。

5.實施一批傳統醫藥類(畬醫藥)非遺保護項目。支持建立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保護機構,加強浙江省中醫藥(畬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掘、立項、保護與傳承,積極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開展中醫藥古籍保護和傳統知識收集整理,建設省中醫藥古籍保護和傳統知識數字圖書館。

(牽頭單位:省文化和旅游廳,配合單位:省衛生健康委)

推動中醫藥服務貿易發展。建立完善中醫藥貿易促進體系和國際營銷體系,制定促進我省中醫藥貿易發展政策、管理辦法和技術性貿易措施。依托浙江中醫藥大學、溫州醫科大學、浙江省中醫院等高校、醫院、機構建立國家和省級中醫藥服務出口基地。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為重點,支持布局全球中醫藥服務貿易中心。適應疫情下國際中醫藥服務貿易發展趨勢,大力推動網上中醫藥服務出口,不斷提高中醫藥服務出口質量和附加值。鼓勵與海外高水平大學合作開展中醫藥研究,支持在海外建設中醫藥中心、中醫養生保健機構等。完善中醫藥服務貿易展會平臺建設,創新“中醫藥云展”新模式。積極開展中醫藥服務貿易人才培養,加強中醫藥服務貿易統計。

(七)著力構建整體智治的中醫藥治理體系

以數字化改革為引領,加快完善中醫藥法規,深化中醫藥體制機制改革,健全發展政策舉措、管理體系、評價體系和標準體系,爭創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示范區,構建整體智治的中醫藥治理體系。

深化中醫藥體制機制改革。制訂中醫藥條例。深化公立中醫醫院改革,深化中醫醫院薪酬制度、法人治理結構改革,激發公立中醫醫院發展活力,支持公立中醫醫院在政策范圍內設立國際醫療部,提供商業醫療保險覆蓋的非基本醫療服務。完善中醫醫療服務價格政策,充分體現中醫藥臨床價值、中醫特色服務和醫務人員技術勞務價值,落實醫療服務價格動態調整機制,完善分級定價政策,及時將患者廣泛接受、功能療效明顯、應用歷史悠久的中醫醫療服務項目納入調價范圍。完善中醫醫保政策,推進中醫藥療效標準研究,研究制定符合中醫藥服務特點的醫保支付方式,支持符合條件的中醫診療項目和醫療機構中藥制劑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支付范圍。一般中醫藥診療項目繼續按項目付費。加快中藥審評審批制度改革,全面提升中藥研發和注冊服務能力,以臨床需求為導向,加快中醫藥重大科技項目成果轉化,優化中藥制劑注冊、備案和調劑使用管理,完善中成藥上市后變更備案和再注冊審評審批制度。規劃建設一批省級中醫藥綜合改革先行區,鼓勵各地在服務模式、合作辦醫、產業發展、科研創新、制度創新、綜合監管等方面先行先試。加強省中醫藥發展研究中心等智庫建設,推進中醫藥綜合性問題研究。

構建中醫藥標準規范體系。完善浙產中藥材種植技術標準體系、質量等級評價制度,支持研究制定浙產道地藥材的國際標準、浙江制造團體標準和道地指數標準等。探索建立符合中醫藥特點的中藥安全、療效評價方法和技術標準,完善中成藥再評價。推進地方中藥材標準和飲片炮制規范修訂工作,完善標準審評和評估機制,建立地方藥品標準數字管理系統,制修訂不少于20個臨床常用的地方藥材標準和中藥飲片炮制規范,制定地方中藥配方顆粒質量標準。

完善中醫藥人才評價和激勵機制。深化醫療衛生單位職稱自主評聘改革,建立符合中醫藥特色的職稱評審機制,在衛生職稱評聘過程中向中醫藥人才適當傾斜,突出品德、能力、業績導向,強調臨床實踐等業務工作能力,破除唯論文傾向,按程序支持符合條件的名老中醫繼承人以醫古文代替外語作為同等學力申請中醫專業學位考試科目。在各級高層次人才評選中,探索中醫藥人才單列計劃、單獨評價。完善中醫藥技能人才評價認定制度,推進中藥炮制工、藥物制劑工等中醫藥職業(工種)技能等級認定。加大中醫藥技能人才激勵力度,鼓勵在各級職業技能大賽中設置中醫藥項目,支持更多優秀青年中醫藥技能人才通過比賽脫穎而出。加強處方、秘方、診療技術的知識產權保護。在科學技術獎勵評審中單設中醫藥組,加強中醫藥領域科技成果的遴選。

完善中醫藥智治監管和評價機制。依托省中醫藥數據中心,打造中醫藥共享服務、精密智控的服務監管體系。建立多部門協同監管機制,深化全產業鏈監管,建立省級中藥動態監測和信息服務平臺,形成涵蓋中藥材、中藥飲片、中成藥、中藥制劑生產流通使用全過程質量追溯體系,實現來源可查、去向可追、責任可究。研究制定中醫藥事業發展指數,探索多維度評價市縣區域中醫藥事業發展水平。將中醫藥工作納入健康浙江一級考核指標進行考核,完善中醫藥綜合統計制度,構建中醫藥績效考核體系。


專欄31  中醫藥重大改革與政策

1.制定出臺促進中醫藥發展的系列政策文件。重點包括《關于加強中醫藥服務能力建設的意見》(省衛生健康委牽頭)、《關于醫教協同深化中醫藥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實施意見》(省教育廳、省衛生健康委牽頭)、《浙江省中醫藥服務進出口基地認定管理辦法》(省商務廳牽頭)、《浙江省林下道地中藥材種植基地認定管理辦法》(省林業局牽頭)、《關于浙江省中藥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省經信廳牽頭)、《關于促進中醫藥發展的指導意見》(省醫保局牽頭)等。

2.修訂《浙江省中藥炮制規范》。結合《中國藥典》修訂新變化,匹配全省中醫臨床發展、飲片加工業實際需求,開展《浙江省中藥炮制規范》修訂工作。(牽頭單位:省藥監局)

3.改革完善浙江省中藥材標準管理體系。健全省級藥材標準管理體系,成立審評專家庫并明確相應機構承擔相關職責,完善地方藥材標準工作機制。深挖我省豐富的藥材資源寶庫,及時將新品種收入省中藥材標準;實施“浙八味”和“新浙八味”等傳統道地藥材標準化研究科研項目,完善和提升特色中藥材種植、加工、質量控制、使用等標準,制定可區分藥材道地性的標準以及配套數字化標準。“十四五”期間,以中國藥典標準、團體標準、行業標準等形式,主導起草10個以上高水平浙產道地藥材標準。(牽頭單位:省藥監局,配合單位:省農業農村廳)

4.建立健全浙江省地方標準物質管理體系。建立浙江省地方標準物質管理體系,成立中藥標準物質管理專家委員會,并明確相應機構承擔相關職責,開展標準物質研發制備、標定、審核、批準、發放、特性量值穩定性考察等工作。(牽頭單位:省藥監局)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將中醫藥發展工作納入黨委和政府重要議事日程,列入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在資源配置、政策機制、制度安排等方面予以傾斜。完善省中醫藥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形成共同推進中醫藥發展的工作合力。完善省市縣三級聯動的中醫藥管理運作機制,各設區市、縣(市、區)要明確承擔中醫藥管理職能的機構,合理配備人員力量。

(二)健全要素保障。加強土地供應保障,各地在編制國土空間規劃時,要統籌考慮中醫藥機構布局優化和資源配置,合理高效配置土地利用計劃指標,優先保障重大項目建設用地需求。對列入規劃且符合條件的重大項目,優先推薦申報重大產業項目,優先推薦爭取中央補助資金支持。區域內新增床位數優先用于發展中醫醫療機構。健全中醫藥多元化投入機制,統籌安排并逐步加大中醫藥財政投入,落實對公立中醫醫院投入傾斜政策,健全完善中醫醫療機構補償機制,強化中醫藥科研經費投入保障。鼓勵地方設立政府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市場化運作的中醫藥發展基金。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中醫藥企業的信貸投放力度,支持健康產業投資機構發展,推動中醫藥企業通過上市、發債等方式擴大直接融資。鼓勵各級政府依法合規支持融資擔保機構加大對中醫藥領域中小企業銀行貸款的擔保力度。推動中藥材種植等農業保險的擴面增量,探索開發中醫藥治療安全等健康商業保險產品。

(三)強化監測評估。建立健全中醫藥統計制度,加快形成科學、統一的中醫藥產業統計指標體系。建立嚴格的規劃實施監督評估、監測評價制度,實行規劃年度監測、中期評估和終期檢查制度,定期對規劃實施進度和實施效果開展評估,監督重大項目的執行情況,及時發現和解決規劃實施中存在的問題,提高監測評估的科學性和有效性,確保規劃順利實施。

(四)營造良好氛圍。

進一步加強中醫藥系統醫德醫風建設,樹立先進典型,大力弘揚“大醫精誠”的美德,引領全省中醫藥工作者懸壺濟世、治病救人,切實維護中醫藥行業的良好形象。采取“多形式、多內容、多途徑”措施做深做實中醫藥文化宣傳,積極推廣中醫藥養生保健方法和健康生活理念。積極宣傳中醫藥改革發展的典型經驗和進展成效,營造中醫藥發展的良好社會氛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正定县| 洛南县| 射阳县| 密山市| 延边| 崇左市| 台南县| 永修县| 江山市| 吉木萨尔县| 醴陵市| 宝应县| 洛阳市| 新泰市| 崇礼县| 华蓥市| 永济市| 晋宁县| 广灵县| 金华市| 东源县| 威宁| 巴楚县| 依安县| 云霄县| 丰原市| 玉龙| 桃园县| 涪陵区| 大庆市| 浪卡子县| 彰化市| 白城市| 黄龙县| 平度市| 宜川县| 无极县| 银川市| 米林县| 永川市| 岑巩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