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市人大常委會關于深化“千萬工程”推動鄉村全面振興促進共同富裕的決定 |
發布日期: 2024-11-05 信息來源: 區政府辦 信息來源: |
為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重要論述、“千萬工程”實施二十周年重要批示、給橫坎頭村全體黨員回信精神,更好落實中央決策和省委、市委部署要求,推動以“千萬工程”牽引寧波農業農村現代化先行,探索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寧波路徑,作出如下決定。 一、堅持學思踐悟,勇當先行者譜寫新篇章 1.“千萬工程”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期間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一項重大決策,是“八八戰略”重要組成部分,是“三農”工作主抓手,率先開啟了浙江農業農村現代化省域探索實踐。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促進城鄉共同繁榮發展。 2.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健全推動鄉村全面振興長效機制。要錨定中國式現代化目標,緊密結合寧波實際,將“千萬工程”蘊含的戰略思維、變革理念、系統觀念、為民情懷、問題導向,轉化為推動鄉村全面振興促進共同富裕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思路舉措。 二、深化產業融合,提高鄉村經濟發展質效 3.市、區(縣、市)人民政府應當嚴格落實糧食安全責任制,守住耕地紅線,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完善糧食生產、購銷、儲備監管政策,健全市域內外糧食產銷合作機制,全方位強化種糧激勵。樹立“大食物觀”,穩定蔬菜、生豬等重要農產品供給,積極發展林下經濟等林業產業,做優做強“海上藍色糧倉”,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積極開展氣象服務“三農”。 4.市、區(縣、市)人民政府應當建設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做大做強農產品精深加工,健全鄉村“土特產”全產業鏈。加強農產品地理標志培育,進一步提升年糕、茶葉、楊梅、柑橘等“土特產”的知名度,培育更多“甬字號”品牌。對惠及農民廣的重點產業要制定專項發展計劃,加大扶持力度,推動農業增效。支持開展地產優質農產品品鑒評優和宣傳推介活動。 5.市、區(縣、市)人民政府應當突出創新驅動,積極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健全科技產學研協同攻關機制,加快農業創新聯合體等科研平臺建設,推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形成一批標志性、引領性科技項目。積極發展設施農業,推廣應用新農機,推進農業數智化賦能。推動種業強市,加強地方特色種質資源保護利用,進一步做強做優甬優系列雜交稻、余姚榨菜、奉化水蜜桃、象山紅美人以及岔路黑豬、岱衢族大黃魚等產業。 6.市、區(縣、市)人民政府要積極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培育鄉村旅游、農業研學、民宿經濟、農村電商、直播帶貨、鄉野辦公等新業態,做精做專鄉村服務業。聚焦綠色優質農產品高質量發展,增強綠色食品認證力度和供給能力,構建常態化高質高效產銷對接機制,完善農產品流通體系。 三、強化政策牽引,培育建強鄉村人才隊伍 7.市、區(縣、市)人民政府應當實施農民素質提升工程和“新農人”培育計劃,鼓勵在甬高校開設涉農專業,梯次構建市農民學院、縣級農民學校、田間學校“三位一體”現代化培訓體系。加強農村“三支隊伍”建設,大力培養鄉村管理人才、農業生產經營人才、鄉村運營人才等,加快培育鄉土專家、鄉村工匠,構建“領頭雁、農創客、新農人”人才矩陣。 8.市、區(縣、市)人民政府應當有序引導人才下鄉入村,加快農業農村高層次人才和團隊引進,積極推動大學生、有志青年、退役軍人回鄉創業,支持建設農創客孵化園。深化農村工作指導員、科技特派員、文化特派員等制度,加強基層農技推廣、經營管理隊伍建設。建立鄉村人才分級分類認定、激勵等制度體系。 四、繁榮文化建設,全面提升鄉村文明素養 9.市、區(縣、市)人民政府應當加強鄉村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發揮河姆渡稻作文化、它山堰水利文化等教育功能,加強歷史文化村落、古樹名木等保護,做好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整理、“藺稻”輪作等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發揮村文化禮堂、鄉村博物館功能,推動文化賦能鄉村。 10.市、區(縣、市)人民政府應當引導農民群眾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寧波紅色文化、陽明文化、慈孝文化、海洋文化等,傳承優秀家風家訓,推進移風易俗,培育文明鄉風。辦好中國農民豐收節、中國(寧海)徐霞客開游節、中國(象山)開漁節等節慶活動,開展村歌、村晚、村超等群眾性文體活動,組織越劇、甬劇、姚劇、寧海平調等地方戲下鄉,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五、優化村莊風貌,打造生態宜居和美鄉村 11. 市、區(縣、市)人民政府應當有序推進全域國土空間綜合整治,優化鄉村空間布局。按照農村常住人口數量和人口流動規律,因地制宜搞好鄉村規劃建設,突出村莊規劃的務實管用、簡便易行,合理確定建設先后次序。 12.市、區(縣、市)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村莊風貌整體性、協調性和特色性塑造,持續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健全農村生活垃圾、污水、廁所管護機制,實施農房改造、管線序化、村道提升“三大行動”,推進鄉村有機更新。深化“精特亮”工程,完善農村減災防災體系,統籌和美鄉村與美麗城鎮、美麗田園、幸福河湖一體化,打造美麗鄉村風景線,建設大美寧波。 13.市、區(縣、市)人民政府應當完善生態價值轉化機制,積極探索“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路徑,推進生態修復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因地制宜發展休閑養生、分布式光伏、秸稈綜合利用等綠色低碳產業。探索開展林業、海洋碳匯交易。 六、夯實基層組織,不斷提升鄉村治理水平 14.完善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創新推行鄉村治理“五小工作法”,迭代升級“村民說事”和村級小微權力清單等制度。貫徹落實鄉村振興相關法律法規,有效發揮村規民約作用,加強鄉村法治建設和村民自治,推進清廉鄉村建設。積極開發鄉村治理數字化應用場景。 15.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加強人大代表聯絡站(鄉村振興助力站)、立法聯系點等平臺建設,健全人大及“一府一委兩院”吸納民意、匯聚民智的工作機制,不斷拓展人民群眾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運用代表督事等平臺載體,聚焦群眾急難愁盼辦好民生實事,用制度體系保障人民當家作主。 七、拓寬富民渠道,持續縮小城鄉收入差距 16.市、區(縣、市)人民政府應當統籌城鄉生產力和人口布局,合理設置工業園區和小微企業園,推動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為農民就地就近就業創造條件。支持“共富工坊”“共富市集”等平臺建設,發展家庭農場、零工驛站、鄉村服務業,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推進低收入農戶綜合性保險,開發保持鄉村公益性崗位,促進低收入農戶增收。 17.市、區(縣、市)人民政府應當支持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盤活農村集體資源資產,培育壯大集體經濟尤其是增加村級經營性收入。因地制宜探索資源發包、物業出租、居間服務、經營性財產參股等途徑,支持鄉村運營,推進片區聯合、飛地抱團、強村公司等模式發展。加強股份分紅監管,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益。 18.市、區(縣、市)人民政府應當完善財政投入機制,健全金融支持體系,鼓勵國有企業積極參與鄉村振興。加大財政轉移支付的力度,提升農民社會保障水平。積極實施南翼地區崛起、四明山區域振興計劃,推動企業與鎮村結對,探索寧波版的山海合作新路徑。 八、暢通要素流動,著力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19.市、區(縣、市)人民政府應當圍繞城鄉融合發展,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實現優質資源要素在城鄉之間平等交換。堅持以人為本,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堅持分類施策,統籌資源環境、功能定位、城鎮化發展水平和人口規模,提升縣城綜合承載能力,推動城鄉融合、區域協調發展。 20.市、區(縣、市)人民政府應當積極推進人才、資金、技術、信息等要素向農業農村流動。完善鄉村金融服務,實施有效的鄉村人才政策,合理滿足鄉村公共設施、產業發展、農民建房、農業設施用地需求,優化農業補貼政策體系,發展政策性農業擔保和多層次農業保險,千方百計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民增收入、農村增活力。 九、公共服務優享,提高農村農民生活品質 21.市、區(縣、市)人民政府應當推行由常住地登記戶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按照常住人口規模和服務半徑統籌優化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布局。優化農村教育布局,建設義務教育共同體,推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加強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建設,完善農村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推動村衛生室納入醫保定點管理。因地制宜為農村老年人提供互助養老、日間照料、托養居住、助餐等服務,健全農村養老服務體系。積極推進政務服務下鄉,讓老百姓不出村就能享受優質的公共服務。 22.市、區(縣、市)人民政府應當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農村供水網、農村電網、5G網絡改造和鞏固提升,推進高架路橋下空間利用,推進農村停車場、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建設,推進城鄉公交一體化發展,優化線路和站點布局,推進“四好農村路”創建,完善農村公路網,建立健全農村物流基礎設施和配送網絡體系。按需做好農村體育健身場所建設。 十、積極探索創新,一以貫之推進農村改革 23.市、區(縣、市)人民政府應當深化農村承包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改革,完善承包地經營權流轉機制,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促進農民合作經營,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推進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改革,加強現代化農事服務中心建設。 24.市、區(縣、市)人民政府應當有序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完善農民宅基地“一戶一宅”確權登記,探索農村閑置宅基地和閑置農房激活改革,允許農戶合法擁有的住房通過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盤活利用。 十一、加強統籌協調,有力有效形成工作合力 25.全市上下要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黨委領導下,科學謀劃,統籌安排深化“千萬工程”推動鄉村全面振興促進共同富裕各項工作,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 26.市人大及其常委會要充分發揮人大在立法、監督、決定、決議等方面的支持保障重要作用,全程加大對本《決定》的實施監督力度。各區(縣、市)人大及其常委會要加強對《決定》實施情況的監督檢查情況反饋。全市各級人大代表要爭做鄉村振興的參與者、建設者、推動者、監督者。 27.市人民政府要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著力解決群眾最關心最實際最現實的問題,每年辦成一批群眾可感可及的民生實事。建立定期向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工作開展情況制度。要注重科學工作方法,堅決避免形式主義,不搞形象工程,減輕基層負擔。 28.各地各部門、各企事業單位、人民團體和社會各界應當積極參與“千萬工程”,常態化開展“聯鎮街入村社”活動,形成全社會共同推動鄉村全面振興、促進共同富裕的濃厚氛圍。 |
【打印本頁】 【關閉窗口】 |